一、训练目标
(一)知识
1、能陈述课堂教学中引起注意的意义。
2、能说出引起注意的几个原则。
(二)理解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堂教学中引起注意的几种方法。
(三)运用
能设计一个教学片断,演示引起注意技能的教学。
能熟练而恰当地在教学中实施引起注意的方法,驾驭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二、训练过程
(一)明确界说
注意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我们平常所说的专心地听,仔细地看,聚精会神地思考等,都是对注意状态的描述。注意就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指向性,二是集中性。注意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只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过程共有的一种心理特性,它本身不构成对事物的反映,然而,它却起着维持心理活动的指向并保证心理活动有效进行的作用。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并伴随着心理活动的始终。乌申斯基说:“注意是通向人心灵的唯一门户。”一切心理活动都离不开注意,没有注意也就没有学习。
注意是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和调节者。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选择功能。 注意能够使人选择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并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其他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映。
(2)保持功能。注意能够使人把注意的对象保持在意识之中, 对这些对象作出准确、清晰的反映,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3)调节和监督功能。集中注意时, 人便可以排除来自内部的外部的干扰,控制心理活动向着既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
(二)了解类型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三类:
(1)无意注意。它是自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努力的注意, 它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和对我们有直接兴趣的事物所引起的。例如,新老师来上课时,同学们往往会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朝向他,并不自由自主地注意他,这时的注意便是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它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人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不感兴趣的东西时,仍能坚持聚精会神地学习,这时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所特有的注意形式。人类只有依靠有意注意才能学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也才能从事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3)后有意注意。它是有明确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例如,儿童在最初学写字时的注意是有意注意,而当他掌握了写字的技巧,再来做听课笔记时,原来的有意注意也就转化为后有意注意了。
(三)遵循原则
1、动机明确的原则。注意尤其是有意注意,存在着一些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限制,比如一节课高中生连续进行有意注意的时间是35-40分钟,这个时间内的有意注意的保持需要意志做保证;缺乏动机和兴趣就难以产生必要的意志。所以教师要宣传注意的作用,介绍古今中外刻苦学习而成才的名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少不了注意,听课不能没有注意,让学生从根本上对注意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必要的动机,自觉杜绝分散注意力的不良现象。
2、心向集中的原则。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充分集中学习思考的心向,可以指导学生在自修的时候自己提问自己回答,以提高自己注意的效率。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把注意力集中投向查明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只有眼睛始终盯着问题,才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使每一步行动都落实在解决问题上。
3、措施督促的原则。虽然学生明白了注意在学习中的意义和作用,也在努力注意的情况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控制意志的资源在努力加工的注意活动中毕竟是有限的。中学生由于未曾受过规范的注意训练,集中注意的时间比较短。教师不必要批评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可以让他们设置座右铭激励自己,也可以让他们约请周围同学提醒自己。时间一长,便容易养成自觉注意的习惯。
4、意义学习的原则。指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新知识的航船挂靠在原有知识的码头上,形成网络结构。比如要让学生掌握苏轼的简况,可以将他放在“人、时、地、位、作”的知识结构中(实际上是同化),即人──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时──北宋;地──眉州眉山;位──文学家、政治家;作(作品从略)。要让学生掌握莫泊桑的简况,可以在挂靠“人、时、地、位、作”的基础上调整(实际上是顺应)为“人、时、国、位、作”。即人──莫泊桑;时──十九世纪后半叶;国──法国;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作(作品从略)。在有意义的识记过程中,学生注意的效率是比较高的。
5、审时度势的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学生学习情绪,是振奋还是低沉,是集中注意力还是分散注意力,相机采用措施,引起有意注意,调控学习情绪,营造学习氛围,千万不能“目中无人”,照本宣科。对教学中重点、难点,尤其要关注学生学习状况,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启发学生继续开拓思维的兴奋点,使学生重新产生内驱力,增强有意注意,以高昂的情绪和充满信心的坚定意志投入学习,接受知识信息的传递。
(四)掌握步骤
第一步:熟练教材,明确重点难点。
第二步:充分备课。设计导语要先声夺人,导读方法要灵活多变,如设计操作性强的练习,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辅助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在导读这个教学环节中,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注意,强化学生兴趣更为重要。结语形式要摇曳多姿。结语可分为总结语和小结语,形式分为知识迁移式、课外延伸式、激励号召式等多样式。
第三步:教学中要审时度势。随时注意学生学习情绪,发现苗头及时调整。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思维培育,加强有意注意:从思维定势导向思维辐射,从思维呆滞导向思维兴奋,从思维混乱导向思维流畅,从思维贫乏导向思维活跃等等。其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例如:点拨法、直观法、矛盾冲突法、难点释稀法、误会法、插曲法、歌诀法、图示法、板书引导法、佐料添加法、故问(激疑)法、示错(故错)法、画外音法、意外情节催醒法、活动法……只要选用恰当就能立即见效。
(五)教例评点
1、一教师讲授《论点与论据》,讲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论据是论点的基础的时候,看到学生仍然是一副“懵懵然”的样子,一提问才知道他们还是弄不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因为那些理论说教太抽象了)。这时,教者突然急中生智,在黑板上顺手画出几线段,勾出了这样一个图形(如图),并马上在这个近似于房子图形的三角形上框里写上“论点”,在下面方框里写上“论据”,学生立刻就恍然大悟地连说:“懂了,懂了!” 论 点论据
评点:教师用简笔画、勾示意图的方法来说明论点与论据关系,把抽象的内容化为具体、鲜明、可感的直观形象,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产生了共鸣,豁然开朗了,造成了一种“柳暗花明”的课堂氛围。
2、一教师曾发现学生很苦恼,要么抓耳挠腮,咬笔头写不出,要么就乱写一通,敷衍塞责,作文质量老是上不去。于是该教师模仿《明日歌》,自编了一首《六说歌》念给学生听:“作文水平想突破,听我念支‘六说歌’──前话后说,糊成一锅,后话前说,乱如刺窝;长话短说,虽少胜多;短话精说,句句有着落;套话不说,说了别人捂耳朵;无话不乱说,谨防别人把舌头割……”
评点:当学生学习苦无进展,思维混乱,出现困窘状态时,该教师编歌诀,顺口溜,引发学生有意注意,增加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稀释了心理压力,对启开思维,寻找方法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有时还会起到“灵犀一点”的作用,只要有心地发现学生学习障碍,同时有心地采取矫正方法,学生那种“咬笔头”、“皱眉头”的作文窘态就会渐渐地消除。
三、训练检测
(一)填空
1、“注意”是 。
2、引起注意类型有 。
3、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加强注意的方法 。
(二)选择
下列哪个不是引起注意的原则
A.动机明确 B.心向集中 C.措施督促 D.态度诚恳
(三)问答
1、如果你执教高中第三册《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三课时,学生对文中三个典故的作用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理解困难,产生发懵、困窘的学习障碍时,你怎么处理?
提示:这是因知识障碍引起情绪低沉、注意力分散,它们也是该课文学习的难点。教师宜采用梳理课文点拨法和难点稀释法,对课文材料分析,加深理解,方孝孺的“迂”、高僧的坐化、向秀的《思旧赋》无不饱含着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强烈憎恶与控制,对烈士舍生取义刚烈精神的歌颂与赞美;在了解基本记叙内容的基础上,辨析文中叙述与议论抒情的具体文字,然后探求两者间的内在联系,领会议论抒情的内涵则可以与精彩、关键句段的理解相结合。读、析、思,学生的懵懂、困窘状态就会冰然释解,振作精神,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
2、如果你在下午第一节课给初二学生上语文果时,课堂气氛沉闷,有个别学生甚至打瞌睡、或眼望窗外,你该如何处理?
提示:这是学生学习情绪低靡,精神不振的厌倦状态,应考虑到时间(午后第一节课)、对象(初二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具体教学内容等几方面因素,采用精心设计导入语、直观法、活动法等交叉运用,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有意注意,形成学习氛围。
3、如果你执教初一年级语文课,有个别学生做小动作,或窃窃私语,你该如何处理?
提示:除同上述第二题提示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当调整教学的难度,改进教法,从有趣、有情上组织教学,驾驭课堂。
参考答案:
(一) 1、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后有意注意。
3、方法:点拨法、直观法、矛盾冲突法、难点稀释法、误会法、插曲法、歌诀法、图示法、板书引导法、佐料添加法、示错法、画外音法、意外情催醒法、挑逗法、活动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二)D
(三)见题后“提示”
(作者:李秉松)
参考书目:
(1)《江苏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
(2)《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