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训练目标
(一)知识
1.能叙述结束技能的基本原则。
2.能陈述结束技能的类型。
(二)理解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结束技能的一般步骤。
(三)运用
1.能分析几种结束方法的优劣。
2.能针对具体的单元、课文设计结束的几种方案。
二、训练过程
(一)明确界说
结束技能是指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终了阶段的教学行为,通过归纳总结、领悟主题、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结束技能广泛应用于一节新课讲完,一章书学习完,以及讲授新知识、新概念的结尾。
精彩的课堂结束是教学科学性的体现。成功的课堂教学结束,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拓宽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对直接提高课堂效率,影响日后的学习效果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结尾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二)了解类型
1.以知结束法。这是旨在巩固语文知识的一种结束方法。在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中,将本课所教学的知识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以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一课一次所教学的知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学生随教学过程的推进一步步认知和接受,呈散面状和渐受式,不易梳理总结。运用以知结束法,或提示重点,或指出联系,或编制图表,或总结要领或分辨掌握的特点,或置疑讨论整理归纳,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掌握和深刻记忆。
2.以能结束法。这是旨在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结束法。课堂教学的语文知识,不仅需要准确的牢固记忆,而且需要将它们及时转化为语文能力,成为可以灵活运用的东西。这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课堂教学的规定任务。在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中,运用以能结束法,安排学生或朗读背诵,或回讲复述,或完成应用练习,或进行读写结合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以智结束法。这是旨在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结束方法。由于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语文教学对于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具有优越的条件,肩负着发展智力的重要任务。智力一般包括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语文教学的许多教学活动中都存在发展多种智力因素的条件。在课堂教学结束环节中,运用以智结束法,或安排“读课文,说场境(或说布局,说结构)”,以发展学生的间接观察力;安排回忆背诵、口头复述,以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或安排“听音乐,说形象”,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或安排疑难问题思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都可以收到一石双鸟的效果。
4.以情结束法。这是旨在陶冶性情进行审美情感教育的一种结束法。语文教材中不乏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教学这样的课文对师生都是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教学这样的课文,学生初读时只是感到喜欢;讲读后才会对课文如何美有深入的理解;在结束环节中运用以情结束法,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学生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体会课文的构思美、形象美和语言美。运用以情结束法,还可以采用组织讨论课文的艺术特色,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健康高尚的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以语文课堂教学结束环节中运用以情结束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着充分的条件和多样的方法。
5.以德结束法。这是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结束方法。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章绝大多数是思想内容健康,有利于进行无产阶级世界观、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好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该体现和渗透。在结束环节运用以德结束法,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课文中塑造、描写的英雄、模范人物形象,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谈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等等。
(三)遵循原则
1.体现教学目的。一般说,在起始环节要提出教学目的,在中间环节要推进教学目的,在结束环节要深化教学目的。作为操作结束环节的结束技能,运用时就必须体现教学目的,或由教师讲述,或由学生味读,或组织学生讨论,或布置作业练习,或安排小型测验,不论采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要为完成本课本次的教学目的服务。
2.突出内容重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教学目的的重要体现,是教学的主攻方向,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重锤实敲的焦点。因而,在结束环节运用结束技能时也必须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多方面的,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次要的教学内容与重要内容一起呈现在学生面前,重点内容有可能淹没于次要内容之中,使学生不易认识和记忆重点。教师在运用结束技能推进结束环节时,就要采取适宜的形式和方法,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和思考,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3.强化素质教育。即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对学生从知识、能力、智力、审美、品德等方面加强整体的素质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内容都是素质教育,具体到结束环节的教学活动,则尤其应该强化这样的整体素质教育。这是因为结束环节是总结归纳前面环节的教学内容,集中体现和完成教学目标的环节。运用结束技能体现和完成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就成为课堂教学结束环节的基本要求和规定任务。在结束环节中,无论是总结知识、培养能力的活动,还是发展智力,进行审美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其活动价值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彼此相联的相互促进的综合素质教育。
(四)掌握步骤
1.简单回忆,整理思路。教学结束时要强调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概括、比较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所学到的新知识更加清晰、准确、系统。
2.提示要点,强化刺激。在总结时,要帮助学生指明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增强学生对教学要点的刺激,为讲授以后的新课题创设教学意境埋下伏笔,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化,诱发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3.巩固应用,激发思维。检查或自我检测学习的效果,经常以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进行小结、改错和评价等方式进行,对所学知识及时复习、巩固和运用。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4.拓展延伸,形成系统。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而把课题内容扩展开来,并使这些认识、体验转化为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准则。
(五)教例评点
1、 教学《春》的结束:
师: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春光无限好的景色!同学们回去背诵。前面背出来了, 后面几节还没有背出来。要把全文背出来,仔细地体会朱自清先生文章的用词造句的妙处。他写的这篇文章,很清新,就好像小河里水流淌下来一样!这些词句都从他的笔端流淌出来, 我们要好好地学习,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他是笔笔扣住春天的景物特点来写的。我们学完以后,要写一篇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文章。今天课后没有书面作业,全文要朗读背诵。
2、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结束:
师:今天的作业:一是背诵第二自然段;整理段落大意。二是写一段话:课外活动的一个场面。
同学们,百草园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的句式,抓 住泥墙根一带来写的。我们可以模仿这种写法,并尽可能注意选择确切的词语。要完成这个要求,就要仔细观察。我校有风雨操场、大操场、小操场;参加活动的有男同学、女同学,还有教师;我们活动的器具和用品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内容又是丰富多彩的。你们要写好这个片段该注意什么?
生(集体):仔细观察,抓住重点
师:对,要仔细观察,抓住重点
3、 教学《我的叔叔于勒》的结束:
师:这个作品在当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今天我们隔了一百多年以后来看 ,有利于我们理解现在的社会。……我们的社会,是由旧社会脱胎出来的,我们的思想,也会受到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从这一点来讲,这个作品对我们今天来说,也还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我想再问你们:当你读完了课文以后,……你觉得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度……还有没有不够满足的地方?……我们不少同学看了《流浪者》,──看了香港的或者是外国的好电影,似乎感觉到是十全十美的,简直是大大超过于我们社会主义的电影。是这样吗? 我看不见得!读了这篇作品, 我就感觉到还有不满足的地方。 ……莫泊桑的这些著作, 都是在1880到1890(板书1880-1890)期间写出来的。……在1872年, 已经发生了“巴黎公社”的革命。对吗?在这个时候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写了《共产党宣言》。但是, 莫泊桑的作品,不仅是这一篇,其他所有的,他都没有能够为我们指出一个方向,指出一个前途! 特别到他后期,更加被悲观思想笼罩着。这就是我所感觉到的──大大不能够满足的。我想同学们也会有我同样的心情。无产阶级的作品,那就是有明确的方向,使人读了以后,能感觉到很振奋,应该引导人们怎样去奋斗。而资产阶级作家──莫泊桑的作品,虽然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但是就不可能这样。这是作品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
评点:以上示例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结束设计上,都能很好体现教学目的,突出内容重点,强化素质教育。
二是在结束方法上因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而相异,但都运用恰当,其价值和作用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项并存的,因而很好地完成了结束课堂教学的任务。
三是在结束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边交流,配合默契,气氛活跃,收到了好效果。教师的语言准确、简练,又通俗、生动,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具有感染力、启发性和示范性。
三、训练检测
(一)填空
1.结束技能是指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终了阶段的教学行为,通过 、 、 、 和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2.结束技能的一般步骤: 、 、 、 。
(二)选择
1.运用结束技能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不属于基本原则的是:( )
A.体现教学目的 B.突出内容重点 C.强化素质教育 D.根据学生需要
2.以下有关说法不属于结束技能一般步骤的是:( )
A.强调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 B.概括、比较相关的知识
C.检查或自我检测学习的效果 D.引导学生自我复习
(三)简答
1.选择优秀语文教师的5-10篇课堂教学实录,对每篇教学实录的结束技能运用进行分析评价,写出分析笔记。
提示:先通读教学实录,接着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重点、文体特点、教学各环节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对结束环节的内容、步骤、方法作出具体评价。一篇教学实录的分析笔记可写300-500字。
2.对第1题中已作出结束技能运用分析笔记的教学实录,作结束环节内容的改写, 要求改用另一种不同的结束方法结束课堂教学。
提示:改写的工作实际上是另行设计的工作。这样的另行设计旨在表明同一篇课文、同样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可以运用不同的结束方法结束教学,从而拓宽结束方法运用的思路。每篇改写的文字可以只写出提纲要点。
参考答案:
(一)1.归纳总结、领悟主题、实践活动、转化升华、设置悬念;2.简单回忆,整理思路;提示要点,强化刺激;巩固应用,激发思维;拓展延伸,形成系统。(二)1.D; 2.D (三)见题后“提示”
(作者 许龙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