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训练目标
( 一) 、知识
1 、能陈述导入的基本要领和应遵循的原则。
2 、概述导入的方法类型和一般步骤。
( 二) 、理解
1 、举例说出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的不同特点。
2 、结合教学实践,说出导入技能的重要作用。
( 三) 、运用
1 、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课堂导入进行恰当的评点。
2 、能从不同角度设计有关课文的导入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二、训练过程
(一)明确界说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起着"引子"的作用。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达到"立片言以居要"(陆机:《文赋》语)的境地,发挥引起悬念,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
运用导入技能,一是要围绕教学目的。对导入形式、导入内容、导入方法的选择,对导入感情基调和感情分寸的把握,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本课次教学的具体目的。二是要联系教学内容。运用导入技能,必须紧密联系本课本次的具体教学内容,或引线搭桥,或铺垫蓄势,或交待说明,或补充引证,或正面引题,或侧面烘托,真正起到引入教学内容的作用。三是要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对象,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在一课一次的教学中运用导入技能,必须易于学生接受。
(二)了解类型
导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 、直接导入法,也叫揭示中心法。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将本课要讲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揭示出来,让学生自始至终围绕这一中心听课、思考。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办法或第一位工作就是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这是很有道理的。教学过程中,将目标作为导语,就能使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有明确的指向,从而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调节、评价功能。
2 、以旧带新法,又叫温故知新法。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从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导入,既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基铺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认识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巩固的知识体系。
3 、直观演示法。在授新课之前,首先出示模型、标本、图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等直观材料,把教学的主要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这种方法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感性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的积极性,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是一种效果较好的导入方法。
4 、故事吸引法。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 学习。
5 、创设疑问法,又叫问题导入法。即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答或造成的悬念引入新课。问题的引入用比较积极的形式提出,点出学习的重点,明确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种导入方法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充分调动大家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6 、情境感染法。这种导入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进入新的教学情境。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而为自己的情感体 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有的教师便着眼于这方面来设计导入,通过"境"来表现"情",通过"情"来深化"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7、对比讲评法。一开讲,就把好差悬殊的作业进行对事不对人的分析对比,使学生明道理、长知识、增智慧,从而在上课开始就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在对比讲评时,切忌老生常谈、挖苦学生,要侧重表扬鼓励,正面引导,指出问题也要中肯、委婉,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融洽,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也能得到调动和增强。
8、开门破题法。即一开始就接触新课、指导释题,而不以提问、讲评、活动或使用教具过渡。有的题目表示文体;有的题目以句子、短语、独词的形式出现;有的题目涉及记叙要素、人物和事件;有的题目带有象征、抒情意味;有的题目富有文学色彩。文题的形式,集中概括反映了文章内容,还反映了写作知识、文学常识等某些侧面,因此,以释题来导入新课,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仅仅是几种常用的方法,究竟选择何种新课导入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课制宜,一切从实际效果出发,切忌生搬硬套。
(三)遵循原则
课堂教学的导入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导性原则:导入的目的,就是能省时快捷地展开教学,因此要体现出教师对这一堂课乃至一篇文章的总体构想。纲举目张,导入就应起到"纲"的作用,所以教师首先要确定的是整体教学思路,既要考虑到知识教育,又要考虑到德育、美育,并能围绕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精心导入,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针对性原则:俗话说:"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好的导入应该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应针对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化知识基础、心理接受水平等。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要既因人而异,又因文而异,力求使导入能够起到推动全篇教学"支点"的作用,带领学生直奔主题,并以此为重点和突破口,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3、启发性原则:好的导入应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设疑置问,是课堂教学中点燃学生思维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动器,因而,也就成了课堂教学中导入的主要方法。教师在导入时,要依据文章的内容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出一些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
4 、情感性原则:情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催化剂。教师通过情感调控,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是一种高层次课堂组织管理艺术。好的导入应具有强烈的情感性,教师善于调动自已的感情,用艺术语言描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进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形成一种情感交融的学习氛围。
(四)掌握步骤
1、围绕教学目的,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确当的导入形式和导入方法。
2、精心准备导入内容,如练习题目、设疑问答、直观教 具、语言材料等。
3、把握导入的感情基调和感情分寸,使导入通过情感调控,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掀起学生情感波澜,达到最优化的导入效果。
4、把握导入的教学节奏,在适当点拨、启发、铺垫后,不失时机地及时导入新课。导入要水到渠成,自然贴切,不能拖泥带水,生硬突兀。
5、分析研究本节课的导入是否服从、服务于教学的具体目的,是否紧密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是否易于学生接受,并从不同角度来确定新的导入方案。
(五)、教例评点
1、教学《多收了三五斗》的导入 :
师:《多收了三五斗》是叶圣陶先生有名的短篇小说,寓意深刻,形象鲜明,文笔洗练。先请同学试解题意,思考回答:
(1 )就语法角度分析,文章的标题是什么结构?省略了什么成份?"多"起何作用?
(2 )根据题目的含义,你判断文章写什么内容?说明什么问题?该有怎样的结局?
(同学自由发表意见)
师(归纳同学意见):文章描绘的是丰收以后农村的情景。按常理推,丰收以后农民可以改善一点生活,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丰收成灾,农民濒于绝境。丰收成灾是本文的主题,小说反映了我国三十年代农村日益凋敝、日益破产的真实情况,表露了农民的满腔悲愤,万种辛酸。
评点:以上导入示例,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密联系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教师首先开门见山,点出课题,有集中注意的作用,接着就课题提出两个问题,既复习了旧知,又培养了能力,为教学指出了方向,定下了基调,很好地起到了收心、引趣、激情、启思的导入作用。导入的语言简洁明快,循循善诱,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在很好地完成课堂导入任务的同时,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提供了范例。
2、教学《风景谈》的导入:
同学们,今天上课先请大家欣赏一幅画。(向学生展示,略等片刻)这幅画的背景是沙漠,起伏的沙丘,非常荒凉、单调,主体是钻台上挥动旗帜的钻井工人。如果没有主体,这幅画只能是一幅纯粹的风景画,只能展示出一种自然的力量。但加上了人的活动,面貌就完全改观,整个画面就生机盎然。同学们,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风景谈》,跟作者一道去领略一下那真正的"风景",我们的感受会更明确,更深刻。(板书课题)
评点:这则导入运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新课。教者结合雄浑粗犷的背景画面,用简练、凝重,而又包含着哲理的语言,为课文主题的张扬作了很好的铺垫,从而引导学生去愉快地领略、深刻地感受那真正的"风景"。
3、教学《恰到好处》的导入:
教学本文我是这样导入的:俄国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的寓言故事《杰米扬的汤》。寓言说的是有位善做鱼汤的杰米扬,为了热情招待老友福卡做了一锅香美可口的鱼汤,一盆接一盆地敬劝老友多喝,直喝得老福卡大汗如注,叫苦不迭。可是杰米扬还一个劲地劝:"喝得痛快!好,再来一盆!"结果是尽管福卡很爱喝鱼汤,也不得不赶紧拿起帽子、腰带和手杖,用足余力跑回家去了,从此再也不敢登杰米扬的家门了。这则寓言很深刻、很生动地告诫我们:事情做过了头,好事也能变成坏事。
所以,同学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学生答)"恰到好处"。(板书)
评点:这则导入以讲述寓言故事作为开讲,深刻揭示了这则寓言的深刻内涵,使学生不仅懂得"事情做过了头,好事也能变成坏事"的道理,而且理解了课题的含义。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的认识实际。"一石激起千层浪",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迅速调整学生的思维指向、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训练检测
(一)填充
1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 的行为方式。
2 、导入是 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可以 、 , 达到 , 发挥 的作用。
(二)选择
1 、课堂教学的导入需要掌握以下原则: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情感性
B .主导性、针对性、启发性、教育性
C .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教育性
D .主导性、针对性、启发性、情感性
2 、选择何种新课导入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应该( )
A .因人制宜
B .因课制宜
C .生搬硬套
D .求新激趣
(三)简述
1 、下面是《春》一文的导入举例,请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分析课堂教学导入的专题文章。
教学《春》的导入
1 9 9 7 年湖北省黄冈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有四位老师同是讲《春》,他们设计的导入语各有千秋。
汪娟老师与学生同唱一曲《春天在哪里》,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地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卢艳华老师由学生们都熟悉的《春晓》这首诗入手,由诗的内容引出"朱自清又是怎样描绘春天的"问题,从而进入新课的讲授。
文华老师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开讲,然后让学生说出形容春天的词语。几个学生回答以后教师作总结:"这么多的词怎么能说完呢?"由此而引入对《春》一课的学习。
陈建军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你看,那峰峦雄伟的高山,那波澜壮阔的大海,那喷薄而出的红日,那姿态万千的彩云……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而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生机勃勃的春天,更是大自然的杰作,让我们在朱自清的《春》中去欣赏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的美吧!"这一段充满感情的导语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 提示:同是教学《春》,四位老师设计的导入语各有千秋。可根椐他们各自的导入过程,叙述教师在教学导入中所用的方法、方式和技巧,着重评点这些导入的不同特色,并按照导入的基本要求,谈谈你阅读后的深刻感受。)
2 、试为《灯》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一、二个导入方案,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提示:为《灯》这篇课文设计导入的方案,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构想:可以从实物(天花板上的灯)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灯"在人们生活中除了照明之外,还有哪些作用? 引出学习巴金的《灯》;可以通过交代写作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点,直接揭示本文深刻的主题,从而导入新课;也可以通过文体特点的比较,启发学生讨论,假如是说明文将如何写"灯"?本文又是怎样来写"灯"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散文的特点,把握题目的象征意义,自然过渡到新课。
参考答案:
(一)
1、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
2、课堂教学 抓住学生 控制课堂 "立片言以居要"的境地 引起悬念,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二)
1、D 2、C
(三)
1、见题后"提示"
2、见题后"提示"
(作者: 王志忠)
参考资料
《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西南师大出版社,1 9 9 6 年4 月
《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语文教学之友》,1998年第7期,199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