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之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组 织 教 学 的 技 能

一、训练目标

(一)知识

能陈述组织教学技能的特点和必须遵守的三个原则。

(二)理解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组织教学的三种方法。

(三)运用

1 、能分析有关组织教学技能的优劣得失。

2 、能针对 课堂中突发问题设计予以解决的几种方案。

二、训练过程

(一)明确界说

组织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的措施。教师应运用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教学活动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推进。

(二)了解类型

1、 活动组织类:①经常教育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如学习用具的准备,学过知识的复习,新学内容的预习等。②进教室后,要先收回学生浮动散乱的心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用目光、表情、动作提醒学生安静下来听课。③开讲前,可进行考勤、检查作业、复习提问、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等工作,动员学生与教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④对新内容的教学,为防止学生注意力的涣散,要避免教师的单一讲授,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交替教学,如讲解、提问、背诵、复述、讨论、练习、板书、听说等,不断调控学生的注意力。⑤对一节课的教学要善始善终,作好教学总结。总结工作要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去做,既可训练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又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束教学一般不要拖堂,教师要在学生起立,自己还礼后走出课堂。

2 、纪律维护类。①正面提醒法。对违反课堂纪律 学生从正面提醒他该做什么,给一个具体行动方向,通过行为矫正控制其错误行为。②安排工作法。课堂学习中有余暇往往会发生纪律问题,因此,对于可能提前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要预先布置一些感兴趣的工作,使其无暇违纪。③提问警示法。对于不注意听讲低头做其他事情的学生,可在向全班发问后点名让其回答,起到警示教育作用。④个别谈话法。对于违纪的学生,可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踱到他们面前,小声个别谈话,给予温和的批评教育。⑤无言控制法。对于违纪的学生,可用目光、表情、手势、动作、走近学生等非语言控制方法提醒、警示、监督学生,心照不宣地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3 、机智应变类。严格说来,课堂中的机智应变与组织活动和维护纪律是相容关系,这里侧重突出如下方法:①转移注意法。在教师自己或个别学生由于突发情况即将要失态的情况下,教师要反应敏捷,决策果断,及时 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巧妙进行自我掩饰或掩饰学生。②借机发挥法。教师利用突发事件中的某一点,或小中见大,或由此及彼,或顺藤摸瓜,引申发挥出深刻的意义,从而化解疑难,消除冲突。③化贬为褒法。在学生出现突发性不良行为时,教师不先去批评指责,而是通过现象发掘出思想上的闪光点予以充分肯定表扬,从而使学生认识错误及时改正。④悬疑待解法。教师在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时,要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胸怀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正确态度,不妨明确宣布自己暂时不能解答,留待以后解决,以解脱自己的困窘。⑤幽默诙谐法。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某一意外情况采用适当的幽默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巧解课堂矛盾,使学生在快乐中领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从而受到教育。

( 三)遵循原则

运用组织教学技能要注意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教育性原则。在课堂上,教师无论是控制教育目标的措施,维护课堂纪律的方法,还是调节师生活动的安排,都要体现明确的教育目的。或者是知识教育,或者是思想教育,或者是品德教育,或者是多种教育因素并存,教师要认识清楚,把握准确,运用恰当。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 时对学生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方法,都要体现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教育学生的指导思想,而不能存有压抑学生、放纵学生、惩罚学生、愚弄学生的意识。

2 、管理性原则。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持者,负有管理教学的职责,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组织教学技能要遵守管理性原则,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包括控制教学目标,掌握教学进度,调节教学活动,集中学生注意力,排除各种干扰,维护教学秩序等。遵守管理性原则,就要明确上述管理内容,采取有效管理,运用科学管理方法,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 、协调性原则。协调师生的教学活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大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的活动呈现出紧张、活泼、和谐、有序的状态。对于突发意外情况要有敏锐的观察,要能够很快了解其发生的原因,为应变处理提供决策信息;同时要能控制情绪 ,冷静分析,不怒形于色,甚至发火,而要站在较高的层次去思考问题。

(四)掌握步骤

1 、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

组织教学决定于教师的思想观念,如果教师的观念陈旧,思想方式不正确,再精心的课堂组织也无益于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对于组织现代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现代教学论、现代学习论、教育心理学等适应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诸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教学理论、思维发展理论、智力心理学等等。

2 、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心理

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他们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都应该了如指掌,否则难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更要了解清楚,以便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有效的教学。其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教师平时的观察和经验来了解;二是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

3 、精心设计组织方法

课堂教学组织方法的设计和选择,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在此基础上求得编者、教者与学生三方面的和谐统一。同时,要根据具体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组织方法。有的工作要做在课前,比如事先提醒学生;有的工作要做在课后,比如要求学生总结;有的工作要在课堂上及时完成。

4 、灵活实施组织方法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组织方法要按照事先设计的计划实施。但是,课堂教学情况是复杂多变的,还需要教师具备灵活应变的技巧。具体问题具体处理。比如本来计划先设置悬念再讲授的,可是发现学生对此问题已经了解得十分清楚,那就要将此作为次要点一带而过,比如自问自答即可。

(五)教例评点

1 、有位教师在讲《登鹳雀楼》一课时,刚把鹳雀幻灯片映到银幕上,有表情地读完这首古诗,一个学生马上指着银幕上的图说:"登鹳雀楼是说诗人已经上了楼,如要'穷千里目',还要'更上一层楼',这说明鹳雀楼有三层,可图上只画了两层。""图错了吗?"这位教师先怔了一下,又说"是图错了呢?还是诗写错了?还是图和诗都没错?"教室里立刻肃静下来 。"登鹳雀楼,是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想法呢?还是写诗人登上一层楼还要再登一层楼呢?"这位教师的追问引发了孩子们的翩翩浮想:可以是一边上楼一边想,也可能是上了楼,觉得这楼不够高,还看不到远处的景色,那种惋惜的心情。这位教师又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诗人的想法--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不是……"前面说图画错了的那个学生立刻接过这位教师的话头说:"哦!并不是真的写一层一层地上楼去看更远的景色。"

评点:学生指出幻灯图错了,这是教师未曾预料到的,但这位教师没有立即直接说学生理解诗意有误,而是"将计就计",从析"错"开始,激发学生思考,逐步引入作者的思路,理解诗意,达到了比没有学生问还好的教学效果。这位教师面对学生的"指错",从容不迫,巧智敏捷,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既解决了"指错"问题,又推动了教学活动。

三、训练检测

(一)填空

1 、组织教学是 教学目标措施。

2 、组织教学的作用,是 教学目标的推进。

(二)选择

1 、组织教学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不属于该原则的是( )。

A 、教育性 B 、管理性 C 、协调性 D 、集约性

2 、协调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条件是( )。

A 、放纵学生 B 、激励学生

C 、转移注意 D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学生违反课堂纪律,不应该( )。

A 、正面提醒 B 、安排工作 

C 、无言控制 D 、"请"出教室

(三)简述

1 、观看优秀语文教师的一、二部教学录像,认真做好笔记,写一篇分析录像中组织教学的专题文章。

( 提示:写教学录像中教学组织的评论文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写:①介绍这部教学录像,包括课题名、文体、教学目的、执教老师、听课学生等;②按照教学过程叙述教师组织教学的措施和方法;③按照教学组织的内容和原则及方法,分析评价教学录像中组织教学方面的优劣得失。)

2 、某教师在高中一年级教学《与妻书》一课。教师在导读分析课文,归纳主题思想之后,点一名"高才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该生站起来作了这样的回答:"很多革命烈士的遗书往往写得激昂慷慨,大义禀然,而《与妻书》却与此相反,文章写得这样委婉。像"汝忆否"这一节,简直有点闲情逸致。在革命的紧急关头,生命都难保全,然而作者却在那里舞弄笔墨,抒发那缠绵的感情,我认为是不大可能。

这位学生答非所问,但所说言之成理,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你作为当的课任教师,你准备怎么办?请设计出一、二个处理方案来。

( 提示:要先研读《与妻文》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的革命经历和性格特点、作者与妻子的感情,把握课文的咸情基调,然后设计出由学生自己解决的处理方案来。)

 

 

 

参考答案

(一)

1、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不从,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教学活动沿着既定的

(二)

1、D 2、D 3、D

(三)

见题后"提示"

 

(作者:张悦群)

 

参考资料:

周庆元、王松泉《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版。


地址:扬州市四望亭路180号 邮编:225002 电话:0514-87977576 邮箱:1111704010202@yzu.edu.cn QQ:595119201
Copyright © 2020 扬州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学教研室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 51La 苏ICP备050753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