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之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捕捉阅读线索的技能

 一、训练目标

  (一)知识

   1、能了解阅读线索的内涵及类型。

   2、知晓捕捉阅读线索的重要性。

  (二)理解

   能针对一些文章及片断恰当地捕捉阅读线索。

  (三)运用

   能够根据掌握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捕捉阅读线索的技能。

   二、训练过程

  (一)明确界说

   阅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何能迅速地把握文章的内涵,这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捕捉住文章的阅读线索,更好地去分析理解课文,这是语文教学体现备课能力的一大基本功。阅读线索属于作品的形式范畴,是作品的结构形成因素之一。具体地说,它是指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件的序,起贯穿作用的事物。一般说,贯穿全文的是两种东西,一是中心思想,这是无形的,一是线索的,这是有形的。线索的贯穿,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缝连而言的;中心思想的贯穿是对材料的统帅而言的。换言之,线索作用于文章的形,它是显性的,外在的,有形的,在语言上有一系列外在标志;而中心思想体现的是神,它是隐性的,内在的,无形的,要求文章意脉贯通,一气贯注,以形传神。尽管线索的设置必须受表达中心思想的支配和制约,并为它服务,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简言之,线索即为文章的感情线索,抑或是文章的叙事线索(结构线索)。线索的内涵,作用和特征应该说是清清楚楚,明白无疑的。明确了阅读线索的内涵,便于教者更好地把握,捕捉阅读线索的技能。

   (二)了解类型

   教师欲具备和提高自己的捕捉阅读线索的技能,首先就要能够了解阅读线索的几个类型,对标题、注释、文章关键词语,以及重点段落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捕捉文章的阅读线索,把握阅读线索的注意点,在阅读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准确地抓住文章的切入点,使对文章的理解更系统,更全面,更透彻。捕捉阅读线索技能的方法有:

    1、整体阅读法

    因为读者理解一篇文章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对课文的整体阅读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文章的梗概,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大局观念,而整体意识,大局观念是21世纪人才素质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大局观念是思维认识结构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整体阅读,可使学生做到:在纷繁的材料中能分清主次,在众多的现象中能看出本质,在复杂的事件中能把握主旨。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语言形式去构建全文的语义图象,并根据全文的语义图象去理解段落、句子、词、字等语言形式,通过对文章各个知识点的掌握,在脑海中形成阅读线索的知识体系,以此把握住文章的阅读线索,加深对课文结构与内容的理解。

   2、标题引入法

   标题可以说是每篇文章的龙目,从标题,可以大致看出文章所要详述的内容,因为文章的标题也往往是课文内容的浓缩,它直接或间接反映文章的主旨。上课伊始,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几个问题研读课文。如教《纪念刘和珍君》,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君?课文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件?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在阅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深扣以上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就让学生了解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挖掘出人物自身的价值。从标题入手,可以说是领会阅读线索的一个便捷途径,教师如能以此捕捉阅读线索,对课堂教学效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抓住关键物法

    在艺术作品中,有时小物件乍看起来似乎无关大局,其实不然,从不少成功的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物件一旦被有机地组织进作品,就常常产生异乎寻常的艺术功用。因为成功的小物件描写必然是作者艺术结构的产物,它们对提示人物性格和深化主题起着重要作用。如《药》中华老栓手里的灯笼,《灯》中的灯,《枣核》中的枣核,《小橘灯》中的小橘灯,它们都是凝结作者思维的东西,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抓住这些事物,便于文章内容的剖析,以一点带全面,便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扫描法

    教师必须具备一双鹰眼,不放过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逐字、逐句、逐段依次扫描,从注释、段落,甚至一个关键词语,以此为切入口,抓住一个字眼、一段精彩的语句,以一纲带全目,破解文章的阅读线索,从学生极易忽视的知识点中去领悟文章的内涵。如若教者能够掌握这种技能,可以将古人庖丁解牛的功夫用到了家,这种捕捉阅读线索的技能,就能解决一些较难找到阅读线索的文章,因而在实践中,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

   (三)遵循原则

    教师掌握捕捉阅读线索的技能,在实施行为过程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语文工具性和文学性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和当前的教育形势是密不可分的。

    2、合理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通俗易懂、简易可行、便于入手的角度,进行捕捉阅读线索,对学生授之以渔的学习方法,不抽象,不空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联系性原则。联系性原则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局部与局部的联系,局部与整体的联系。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得对阅读线索的捕捉更客观、更科学,并与合理性原则相互照应,起到环环相扣的效果。

    4、主导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认清主旨,把握读物思想的主导倾向,辨清主次,分别轻重,区别表象与本质。因为有的文章中线索远不止一个,那么在捕捉阅读线索时,应能抓住最能代表文章精髓,反映作品内涵的关键线索,而不能因一叶而障目,导致捕捉阅读线索技能的失败。

   (四)掌握步骤

    教师在备课之时,是对教材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根据各人的生活体验和教学水平,在捕捉阅读线索时,要掌握以下一般步骤。

    1、在实施技能前,教师要对文章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对文章具体阅读后,除依据于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作家简介、知识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之外,还需要主动性地去搜寻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网,构建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网络,因而一篇课文,无论它的线索多么复杂,多么难寻,但对于教师构建的信息网络来说只是沧海一粟。教师以庞大的知识体系逐层扫描各个信息点,它终会在信息雷达网上现形的。有了这种知识基础,当指导教学实践时,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他们和教师一样都成了一名经验丰富的猎手,何乐而不为呢?

    2、在实施技能中,教师要牢牢遵循该技能的基本原则,以原则方法指导实践,结合所面临的问题,选择恰当合理的操作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以教材为主,以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终有目标,按部就班地进行技能的实施。当然,教师捕捉阅读线索的技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尽管有时自己构想的几种方法都起到突破线索的效果,但是班上有一些同学因为自己的理解,可能对阅读线索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或许这种看法比自己的更为有效,那么教师也应以该学生为主,不再单纯地走自己事行备好的,路,这样灵活地掌握技能,其实也是对技能方法的一种补充,体现教学相长的原则。

    3、在实施技能后,教师要总结技能的得失,做好技能的课后完善工作,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课堂教学情境,如何更好地发挥技能的作用,做一个有心人,这样就能使自己捕捉阅读线索在技能方面有新的突破。

   (五)教例评点

    1、某教师在分析《皇帝的新装》一文中为什么皇帝和大臣会被欺骗,紧紧抓住私字做文章。①

    师:如果他们没有私心,不考虑自己,他们就不会这样做了。正因为他们都有私心,都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怕这怕那,于是就上当受骗,说了假话。正因为那个小孩没有私心,不考虑自己,没有顾虑,就什么也不怕,说出了真话。那么,从中我们应该明白什么道理呢?

    69:皇帝、官员和百姓都上当受骗,是因为他们有私心,而好小孩不上当受骗是因为他无私。这就说明:有私心就怕这怕那,没有私心就什么也不怕。

师:说得好!

  70:这个故事说明有私心,就容易犯错误,没有私心就不会犯错误。

  师:好!你指的是思想方面的错误,不包括科学技术方面的错误。

   21:说明私心是犯思想错误的根源,是犯罪的根源。

   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你们谈得都很深刻。把你们三个人的发言综合起来,那就是,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自私自利是罪恶的根源,只有无私才能无畏。

    示例评点:教者通过对文章的提炼,来捕捉文章的阅读线索,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要比简单空洞的说教要深刻得多,而且教者还不拘泥于文章本身的新装为线索,生发出更深一层的思想线索,这体现了捕捉阅读线索的技能。

    2、某教师在讲授《变色龙》一文时,巧妙地抓住课文的注释来捕捉阅读线索。

师:作者为什么要以变色龙为题呢?

生:变色龙是爬行动物蜥蜴的一种。这种动物皮肤的可以随着四周的物体颜色而改变。本   文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也是随着环境,事态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警官的做法就好比是变色龙,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为题目。

师:很好!刚才大家发言用词虽然不同,但都抓住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一个显著特点――变(板书:变),……。

 示例评点:教者很好地借助于注释对变色龙的深解,紧扣文章的标题,指导学生结合所学,找到小说紧扣的阅读线索变,并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抓住变的原因,让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主题,效果明显。

3、某教师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一般都认为是以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叔叔态度的几度变化为线索,即菲利普夫妇先是把行为不正,糟蹋钱的于勒打发到美洲去,后来从于勒的来信中得悉其在美洲做买卖赚了钱,发了财,并要赔偿他们的损失时,却又渴盼于勒赶快回来,并对其大加赞扬,说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可是在去特尔赛岛途中的轮船上意外地发现于勒不是一个赚了钱、发了财的大商人,而是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时,又说他是一个流氓,一个讨饭的贼,小说以此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这无疑是作品的一条明线。其实,这篇小说似乎还有一条重要的暗线,即姐姐的婚姻。认识这条暗线,就能更好地认识作者对这篇小说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就能真正理解这篇小说的结构精巧,情节曲折的特点。教者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认为,姐姐的婚姻完全是作者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出来的,姐姐及其丈夫在小说开始始终没有下面出场,所以它作为一条线索,在小说中断断续续,时隐时现然而却又贯穿小说的始终。因此,它是小说的一条重要暗线。

示例评点:教者在掌握捕捉技能的同时,已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通过对自己信息网的发散,发现了一般人难以察觉的一条重要暗线,而这条暗线有助于读者真正理解这篇小说谋篇布局的特色及其高妙之所在。

  二、训练检测:

  (一)填充:

  1、阅读线索具体地说,它是指             

  2、捕捉阅读线索技能的作用体现在             

  (二)选择

  1、捕捉阅读线索的技能需遵循(  )原则。

  A.循序渐进  B.全面性  C.复杂性  D.合理性

  2、捕捉阅读线索技能的方法有(  )。

  A.演绎法   B.归纳法  C.标题引入法

  三、简述

  1)如何合理捕捉《藤野先生》一文的阅读线索。

  提示:将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了解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别过程,又能在分析中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合理捕捉《七根火柴》一文的阅读线索。

  提示:从题目着手,结合火柴与火在文中的重要性,抓住卢进勇这个线索人物进行合理捕捉。

 

参考答案

(一)

1、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件的序起贯穿作用的事物。

2、在阅读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准确地抓住文章的切入点,使对文章的理解更系统,更全面、更透彻。

(二)

1D  2C

(三)

见题后提示

                                                  (作者:李泰生)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8期,宁鸿彬《变色龙》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教学》19982期,韩经科《< 我的叔叔于勒>的暗线》。


地址:扬州市四望亭路180号 邮编:225002 电话:0514-87977576 邮箱:1111704010202@yzu.edu.cn QQ:595119201
Copyright © 2020 扬州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学教研室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 51La 苏ICP备050753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