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训练目标
(一)知识
能陈述突破难点的特点及作用。
(二)理解
能遵循突破难点的原则进行技能的实施。
(三)运用
能通过对突破难点技能的掌握,解决课堂中实际出现的难点问题。
二、训练过程
(一)明确界说
在教学实践中,师生遇到知识难点是难免的,而突破难点的技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剖析教学难点,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语文教师只有具备突破难点的技能,引导学生在掌握课文知识的同时,对课文突出的重点难点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遇问题能迎刃而解。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明确文章作者的内涵以及编者的教育意图,并从中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起到对学生教育与训练的效果,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目的。如果教师不能掌握突破难点的技能,授课浅尝辄止,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绕过难点或者根本就不能发现难点,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是低级的,浮光掠影式的教学,在对学生语文素质培养上是有害无益的。
(二)了解类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掌握突破难点的技能。教师突破难点的技能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直接阐述。
这是教师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最多的一种方法,在遇到难点时,着重讲解,细细分析,以教参的分析和教者对课文难点的理解对学生直接传授。在授课时,指出难点所在之处,阐明其大义,使学生对难点逐渐掌握,厚积薄发,日积月累,达到逐步领会难点的效果。
2、启发式技能。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与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障碍,教给方法,发展能力。通过画龙点睛以掌握知识要领;通过举一反三以实现能力迁移;通过启发讨论以求得教学相长,从而归结到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3、比较技能。
教学过程中,有时一些知识难点,教者难以在一处说清楚,对学生很难得以实施教学目标。因此教者必须采用比较方法的技能。通过比较,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加快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记忆,而且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活跃学生的横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及提高其鉴赏、写作的水平。教师基于有比较才有鉴别的原则,通过分析比较教学,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掌握这些知识,采用有机联系,化整为零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旧知促新知,以新知巩固旧知,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4、反刍式方法的技能。
针对教学难点,明确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由粗到细的发展过程,通过对知识的粗吞到细嚼的变化,依据总览――阅读――写说――评价――补漏的五个步骤,将文章难点逐步细化,让学生在对课文难点反刍过程中感悟,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
5、关键句剖析法技能。
文章的篇段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句,它们或在全文中起串接作用或蕴含深刻的内涵,或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写作风格,它们往往是文章的中心句、重点句、精彩句、特色句,把握了这类关键的句子,就能纲举目张,准确地把握课文。剖析关键句,可以收到由点及面的效果,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6、引经据典,角度互换技能。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一处难以突破,教师就可以采用角度互换技能进行难点的突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和前面提到的比较技能有同工之妙。如教师在分析指导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注意有机联系已学过的《孔乙己》一文中的相关内容,这样对《范进中举》的学习难点突破有很大帮助。在分析《鸿门宴》中鸿门赦汉与刘项成败一难点时,不要仅仅局限于一个片断来理解,而放眼于整部《史记》,这样突破难点更直接,更有权威性。
(三)遵循原则
教师在突破难点的同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即教师实施突破难点的技能时,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中心,是主要演员。只有遵循主体性原则,实施技能就能落到实处,而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成为对教师实施技能成功的有力证明。
2、互动性原则。
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确立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没有抹杀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对难点能否合理顺畅的掌握,关键还要看教师这个导演或编剧的水平,科学合理的技能实施有助于提高解决难点的效率。教师实施技能时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实际能力,既不估高,也不贬低,在双向活动中,体现教学相长原则。
3、渐进性原则。
突破难点的技能在结合主体性原则的同时,体现突破技能的层次性、渐进性。明确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还必须做到尽可能的让学生领会难点多一点、深一点,并培养出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由浅入深,使他们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破一点而晓全面的学习效果。
(四)掌握步骤
教师实施突破难点的技能时,实际也是对教材中知识点的重新定位、梳理的过程。难点的定位依据于教师对学生实际水平的了解,对大纲精神的把握,因而在实施技能时,要按一定的步骤实施。
1、在实施前,教师要把教材的知识点分类分项,根据大纲对学生阶段性要求,对知识难点进行整体把握,而不是就事论事,就理论理。如教师在教柳永《雨霖铃》一词,首先要疏通文章的字、词、句等,并把握住词的关键句。尽管该词语言平易通俗,主题明白显豁,都不构成教学障碍,但要明白该词的难点是让学生把握这首词是如何借写清秋节景,将伤离别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2、在实施技能中,就可以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技能方法来突破难点。在课上可以将学生带入词的意境,补充一些与该词情境大致相同的古诗文句段供学生阅读。如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西厢记》中的碧云天,黄花地……总离人泪,这是引经据典的一种技能实施。同时,创造适宜气氛,让双边活动始终在低沉的气氛中进行。第三步:在操作中也可间或采用比较、启发等技能,这更利于对难点的突破。
3、在实施技能后,总结出实施技能的得失,并做到教师之间的心得交流,使突破难点的技能得以充实完善。
(五)教例评点
1、某教师讲授《中国石拱桥》片断:
师:大家看赵州桥非常雄伟这段。共谈了四个特点,我们看第三点: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是怎么一回事,理解不理解?
生24:我认为是在大拱的两边各有14个拱圈。
生25:我认为是在大拱底下一个挨一个的由28道拱圈拼成。
师:看来你们对这句话还没搞懂。要想理解这句话,一定要结合下文考虑。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要注意这句话。什么叫拱呢?(用手划弧)这就叫做拱。那么什么叫拱圈呢?这样的单独的一个拱就叫一个拱圈。假如我的一个手指就代表一个拱圈(一手指弯曲成弧形),代表一个一米宽的拱圈,假如就用这么一个一米宽的拱圈架一座桥,这么窄的桥只能走一个人,要是走一辆车就过不去了,怎么办呢?再来一个同样宽的拱圈,把两个拱圈合并在一起(两手指并排弯曲成弧形),就比原来宽一倍了,这样就能过车了。还得过大型车辆呢?还得错车呢?这样就一道拱圈一道拱圈地往上合并(三个手指,四个手指,五个手指并排弯曲成弧形),一直增到了28道拱圈。换句话说,也就是28道小窄桥合并成了一个大宽桥。因此课文写道有一道拱圈坏了,不会影响桥的承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28道拱圈,一个个是独立的,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坏了一道拱圈,不会影响其他拱圈,其他拱圈照样承担重量,照样发挥作用。只要避开那道坏的拱圈,车辆照样能过去。只有弄懂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赵州桥为什么如此坚固。
评点:教师对难点抓得很准,以两位学生的回答也可以印证这一点。这段解说语言十分精彩。教师用并排的手指弯成弧形,直观形象;再配以联系实际生活的通俗的解说,就使学生的疑难迎刃而解了。教师采用了启发并直接阐述两种技能突破难点,语言自然轻松,一语中的。
2、某教师讲授《这不是一颗流星》片断:
师: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现在我要来考考你们,谁能告诉大家,最能表达题意的一句话在哪里?
生:最能表达题意的一句话在课文的最后。
师:请你为我们朗读一下好吗?(生有感情地朗读,师及时鼓励,并要求全班同学一起朗读)
师:这句话不仅指明了文章的题意,而且在全文的结构上也有个呼应的作用。比如这里说,孩子纯真纯朴的念头绝不是流星,念头是不是就与上文呼应起来了?……
生:(略)。
师:(略)。
(生朗读第13节,略)
师:这一节中写小浩波对阿婆说等我长大了,一定给你买一副熊皮手套……原以为孩子这一类的允诺,只是说着玩玩的,这个念头会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的,但是现在我明白,这绝不是流星,为什么说这个念头不是流星而是一颗心呢?
生:流星是很快地在天空中移动,一转眼就消失的;这不是一颗流星就是说这个念头一直存在着不会消失。课文在第一部分里写到,小浩波在看杂技表演时,看到熊出来,就想用熊皮给阿婆买手套,说明这个念头不是流星,而是一颗心,已经深深地扎在孩子的心坎里了。
评点:教师抓住文章的重点句,点出了文章的中心,充分发挥了重点句的作用,对文章的难点认真剖析,精心构思,指导学生区分流星和心的不同点,突破难点清晰明了。
3、某教师讲授《落棋有声》片断:
师:不争论了,我们说了都不算数,还是看看人家厂长对二人的态度吧!先说对大黄。
生20:厂长对大黄连让三局,只是拱拱手比较客气。
师:好。对小李可就不这样了,课文里有三个笑字,谁能找出来?
生21:三个笑是笑吟吟、含笑端详、朗声大笑。
师:找得很准,端详当什么讲?
生22:仔细看。
师:人在什么情况下端详他人?
生23:这个人长得特殊,漂亮。(众笑)
生24:似曾相识。
生25:欣赏喜爱一个人时。
师:小李长得不特殊,厂长他俩是老相识,厂长对小李含笑端详是――
生26:欣赏喜爱。
评点:教师紧紧抓住一个关键的词,引导学生对其反复咀嚼,突破难点,教师引而不发,水到渠成。
三、训练检测:
(一)填充
1、突破难点的技能是 方法。
2、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 ,明确 ,并从中深刻领会 ,起到对学生的教育与训练的效果,达到良好的 目的。
(二)选择:
1、实施突破难点的技能,必须要遵循( )原则。
A.实用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协调性原则
2、某教师在分析《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贾雨村这个人物形象时,将《变色龙》一文提供给学生,该教师突破难点采用了( )技能。
A.启发式技能 B.比较技能 C.反刍式技能 D.直接阐述技能
(三)简述
评述曾鸣老师执教《看戏》一课片断采用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附:曾鸣老师《看戏》执教片断。
⑤《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9期,张莹《落棋有声》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解释一下蜃楼这个词。
生1:文中比喻虚幻的艺术境界。
师:联系注释说说它原来的意思呢?
生2:是指沙漠或海边出来的一种由于光线折射或反射地面景物的现象。
师:(在初步了解蜃楼这个词的本义和喻义后,乘势点拨)对,这种现象常出现在海边,所以又叫海市蜃楼。请同学们迅速找出蜃楼这个词在课文中什么地方出现的。
生3:第三段。
师:(板书:蜃楼)这个蜃楼出现在哪里?
生4:人海上。
师:(板书:人海)。同学们想一想蜃楼在文中喻指什么?
生5:舞台上的演出。
师:(板书:演出)那人海又指什么呢?
生6:观众。
师:(板书:观众)(小结:略)
参考答案:
(一)
1、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剖析难点,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2、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文章作者的内涵以及编者的教育意图 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育教学
(二)
1、B 2、B
(三)略
(作者:李泰生)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2000第2期,蔡澄清《语文点拨与语文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12期,冯起德《一条充满希望的新路》
《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4期,宁鸿彬《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5期,陈虹《这不是一颗流星》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