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训练目标
(一)知识
1、能陈述重组技能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能陈述重组技能四种方法的特征。
(二)理解
1、举例陈述重组技能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能说出重组技能实施前后几个步骤间的联系,并会区别其异同。
(三)运用
1、能灵活运用重组的几种方法对一些课文进行多角度变换与加工;
2、能正确指出一些失败的课型在重组中的欠缺所在。
二、训练过程
(一)技能界说
教师教读课文的目的是把自己的阅读感知与认识,精巧地传达出去,并收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而要能精巧地传达信息,光是把每篇课文从头讲到尾是难奏其效的,必须有所取舍或删加。对阅读材料的再加工,采用映照、切换、比较材料等来强化、深化课文教学,就是重组。重组就是一种变形、替代、多角度认识、剖析、讲授阅读材料的过程。
(二)技能类型
要想使重组工作做得顺利、精当,这就需要教者具有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认识、把握讲析材料的能力。仅仅限于一个角度、一个层次,将很难实现重组后的理想效应。具体说,重组有以下几种类型:
1、多篇比较型。
把相类的或不相类的两篇或三篇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讲清其立意、构思、剪裁、语气风格上的特点。如把朱自清的《背影》与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放在一起,看作者从什么角度展示对父爱或母爱的感激、思念之情的。多作比较讲析与练习,易于凸现各自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学得扎实。
2、他作替代型
把不如范文精美的文章(习作)或优于习作的名篇单独提出,先行赏读讲解,以引起下面教与学的冲动与热情,这不失为唤起强烈感情的一种好方法。如欲讲析魏巍的《我的老师》,不妨先将学生写得不太成功的(带有普遍性的)习作或读或印发下去,让学生自己讲一讲这几篇写老师习作为什么不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其中的事例为何不感人,然后看课文是如何写的。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自会有较强功利性。还有,如布置某一习作要求前,不妨准备几篇同题或同题材、同体裁的佳作供学生赏读,这样对于激发写作欲,进而努力写好它,是大有裨益的。
3、单篇剖析型
主要是针对一篇课文本身的中心、构思、结构、段落、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然后视其需要,再恰当地传达给学生,这其实是最常见的方法。如果要使学生对课文学习把握得更透彻一些,教者可以作如下的重组:①增隐部分句段,看原作剪裁的匠心;②代换个别语词,看原文用词的得体、精当或传神;③颠倒章节顺序,看原文逻辑联系的合理与科学。
4、质疑改写型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一般都是名篇范文,但不可否认,一些未经时间检验的课文虽然在大体上是优秀的,但并否认在个别地方存有瑕疵,对于这类课文,教者不妨和学生共同研讨,指出不尽善尽美的地方,分析其中道理。如果要改写一下,那么怎样改写才略胜原作一筹,这就能更全面、细致、深入地把握原作了。改写,不仅仅指改写有疵的地方,还可以对完美无缺的课文进行变换人称、更改结尾(或中间)、改变立意、换用文体等,以使改写后的脱胎之作与原文两相辉映,各呈姿态。
(三)基本原则
尽管重组的办法、类型不止于上述几种,但重组需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再加工,决不是无序的拼凑,不讲内在联系的蒙太奇组装硬套。一般说来,应遵循下列原则:
1、有机联系
无论是代换原作,还是增删原作,引用的材料与所要讲授的课文的联系一定是有机的,这种有机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千万不能随便切割原文,随便引用什么作品来与课文比照、剖析。这样一来,不但浪费了时日,而且还人为地增加了讲授中的干扰度,给学生理解课文平添障碍。
2、突出重点
对阅读课文,如果不明重点,那势必讲得蜻蜓点水,不得要领。而重组技能的实施,不是随心所欲或视教者主观好恶而确定的,一定要着眼于凸现教学重点,一定要有利于解决难点。比如讲《项链》,可以切割原文,让学生续写主人公玛蒂尔德如果项链不会丢失或她在还项链时,佛莱思节夫人不告诉假货时,玛的结果会怎样,这有利于认识与探讨玛性格的刻画,从而加深对小说讽刺意义的理解;但若是改写成玛后来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豪华奢侈生活,则重组得有点离谱――原文的讽刺意义给人为削弱了。
3、强化启发
重组课文是为了更快捷、更生动地讲好课文,更形象地传授习作知识,激发写作热望。因此,重组一定要使学生要体悟到教者的用心,感受到讲授内容的新鲜、别致、深刻。那种学生理解得不痛不痒,或甚感吃力,甚至摸不清头脑的重组应视为不成功。
(四)掌握步骤
一般说来,实施重组可按以下步骤实施:
1、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只有根据重点、难点去确定重组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抓住文章的要领,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选好相关材料。这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来确定。如果你想用替代、对照办法重组,那么选什么样的文章,有哪些可比点就得充分考虑了。
3、不断加强提示与暗示。主要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要求的轨道上来,而不能让其漫无边际地猜想、幻想。例如让学生写一件难忘的事,老师在印发了几篇优秀的同类题材的文章后,必须提醒学生:人家佳作中这些不平常的事或看似平常的事为什么难忘,这次习作应注意避免平常事件、易忘事件的介入,这样学生自会注意在选材与取舍上下功夫。
4、明确结论。重组后的阅读、写作教学,它到底需要学生学到什么,教者必须作一总结,以强化知识特征。比如讲《孔乙己》,文中的排出几文大钱的排,代换成拿、掏、摆,(如果仅仅做一个排的动作,而不联系人物心理与命运,这种重组只做了一半。)
(五)教例评点
1、一位教师执教篇幅较长的课文《包身工》,采用了演剧的方法。
一、课前悉心准备
1、介绍戏剧有关知识,明确本课教学目的,布置教学作业:以5-10人为单位,学生自由结合成演出小组,一人执笔,其他人出谋划策,将《包身工》改编成演出剧本。改编前有学生质疑:
生1:本文在组织材料时可以说有两条线索,一是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经线,一是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纬线。经线容易改编,纬线怎么表现呢?
师:这种教学演出剧本,受课堂条件限制,确实有些东西很难表现出来,但我们是否可以变换思路,打破镜框式舞台的限制和束缚呢?
生2: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
师:对,借用电影的一个术语--就叫做画外音。2、教师指导学生改编并修改剧本,尔后指定某小组认真排练。
二、课始精心导入
同学们,一提起工人,我们的脑海里很快会想到头戴圆形工作帽,身穿劳动服的工作形象,也许会想到今天的蓝领、白领。但是谁会想到,在本世纪初地中国,却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三、学生倾心表演
某演出小组上台,开始了《包身工》的课堂教学演出。以下是演出摘要:
《包身工》教学剧本演出
[画外音]作者,夏衍,1900年出生,原名沈端先,现代剧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以下方括号中内容表示画外音)
第一幕[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
一中年男子:(推门而入)拆铺啦!起来!(对芦柴棒)芦柴棒,烧火去!妈的,还躺着,猪猡!
(女工们打哈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犹如被搅动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随着中年男子的喊声,在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被骂做猪猡的人很快起身了]
中年男子:(对楼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下山吗?
(懒虫们冲了下来,争着接水)
(骨瘦如柴的芦柴棒急着烧火、填柴,炉膛内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第二幕 抢饭(略)
第三幕 医病(芦柴棒带病上工)(略)
[从封闭的工房走到厂区,路并不远,但包身工却觉得很长很长,有的甚至一辈子也走不出这条小路。她们是怎样踏上这条小路的呢?]
第四幕 游说[画外音介绍包身工产生的根源,略]
第五幕 上工(小福子遭打)(略)
第六幕 搜身(芦柴棒)(略)
尾声 画外音[就这样,包身工们艰难地捱过了一天又一天……]
[在这千万个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只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曾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好些锭子下的冤魂!]
(掌声。学生归座)
四、师生用心讨论(略)
1、场景、主题
2、结构特点(线索)
3、表达方式及其他写作特点
4、补充报告文学特点
五、小结、作业
(注:本教例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5期《演教结合心鹜神思》)
评点:这个教例把原作(报告文学)改编成剧本,而且上演了,充分调动了作为主体的学生的积极性,他们自觉投入,主动参与,并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了十分宝贵的创造力;演出前通过阅读与改编,学生实际上已基本把握了本课文的教学要点;而演出则更给他们提供了深入领会的机会。如果不是用这种方法,而是就文论文,从时代背景、作者、段落、含义、中心等一整套模式下去教的话,是很难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了。
恰当的、精巧的重组对于理解、深化、阅读或写作教学确实利莫大焉。这个教例用别致的形式使学生似乎身临包身工生活其境,他们对这丑恶的非人制度,对旧中国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情形几乎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这样的重组教学令学生终身难忘。
三、训练检测
(一)填空
1、对阅读材料的再加工,
就是重组。
2、要能顺利、精当地实施重组,这就需要教者具有
的能力。
(二)选择
1、下面有一种不属于重组的类型,请选出:( )
A.多篇比较型 B.他作替代型
C.单篇剖析型 D.顺序讲解型
2、实施重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
A.后次复习前次 B.强化启发
C.大量练习 D.学生自悟
(三)简述
1、通过本技能有关知识的学习,你觉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重组,哪一种办法最应注意使用?
(提示:一般人在讲课中往往最喜欢用单篇剖析法;而他作替代法用得不多。这是因为这种办法的备课量要大一些,而这种办法的优越性也很大。可以从优越性上着力阐述。)
2、在初中教学中,少数几篇议论文教学往往有难度。比如《谈骨气》吧,学生学了之后不明议论语言的特征,你打算如何重组这课文,使学生明白议论文的一些要求?
(提示:解答这题,不妨用质疑改写法,尤其是试将其中的几个事例改写成记叙文,让学生比较,故事叙述的方式与内容详略上的不同要求。)
参考答案
(一)
1、采用映照、切换、比较材料等来强化、深化课文教学,就是重组。
2、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认识、把握讲析材料的能力。
(二)1、D 2、B
(三)见题后提示
(作者 卞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