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之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设 置 目 标 的 技 能

  一、训练目标

    (一)知识

     能陈述目标设置技能的特点和必须遵守的四个原则。

    (二)理解

     能掌握目标设置的几种途径。

    (三)运用

     能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及对象恰当地设置目标。

     二、训练过程

    (一)明确界说

     教学目的设置,是教者依据教学大纲,根据特定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而对讲授要点、课堂教学重点及难点要领的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度量教学结果的尺度,而教学质量实质上是用教学目的与教学结果相对照而作出评价的。因此,教学目的设置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

    (二)了解类型

     作为综合性极强的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可能像理科那样单纯划一,而是具有兼容性、交叉性、综合性。因此,教学目标设置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

     、知识传导型

    当学生对某一种语言现象、文化现象、文学基本原理尚不明了或易产生误解时,教师就必须考虑该传授哪些知识,哪些应作为重点传授的内容,而这时的目标设置应侧重于知识传授方面。

     、能力训练型

     结合某一知识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出相应的语文能力题。所有的训练形式及途径,都必须围绕目标要求进行,不能游离或偏废。

     、情感熏陶型

     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学教育,是依赖于情感交流、熏陶而完成其教学任务的,但文学教育的目标在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实施中应是具体明确的,不是毫无节制,漫无边际的。设置这样的目标,应注意充分挖掘文学因素,实现以情动人,情志相辅的教学目的。

    (三)遵循原则

     目标设置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思想教育原则

     语文教学目标说到底是帮助学生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伦理观以及为掌握好别门学科而必备的工具。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就必须以"传道"为必要前提。这里的"",包括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当前倡导的时代风尚,为人处事的应有规范。教者只有充分按照社会对少年学生的要求设置目标,语文教学的根本方向才不致发生偏差。

     、依纲据本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置,还必须严格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审美教育、语文基本功训练等大纲上都有一定的说明。教者只有尊重大纲规定,才能使语文教育的目标得到有力、到位的贯彻与落实。抛开大纲或忽视大纲要求,自行其是、随心所欲只会使目标悬空、飘浮,最后终会因不切实际或缺乏指导性而无所收益。

     、依据语文自身习得规律原则

     语文习得自有其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明显特点,教者必须准确地把握,哪些知识在起始年级讲,哪些知识需反复训练,还有哪些知识需予以强化,这都要求教师能充分依据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学业状况而做出恰当的目标设置。

     例如,对于背书的要求,一般来说在初一、初二,及早抓,反复抓,效果会好一些;农村学生比起城市学生,在信息量、知识面方面要逊色一些,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则要注意扩大阅读量上的要求。

     、可操作性原则

     教学目标具有导教、导学、导测评三大功能,因此设置教学目标要利于这些功能的有效发挥,即可操作性。要求具体、清晰、明了,笼统含糊的教学目标会使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时失去明确的参照标准,容易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造成目标与结果之间的距离感。此外,还会使教师和学生在选择和使用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或手段时受到很大制约,因为目标不明确,缺少可操作性,怎样达到目标就难以确定了。鉴于此,教学目标的设置、定位要准确、到位,使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实现其目标,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掌握步骤

      、学习大纲

     大纲虽说是语文教学总纲,但对于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要求规定得还是具体清晰的。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认真研究大纲,仔细领会其教学要求,心中有数,教才会有依托。

     、通览教材

     对于一个合格的中学教师来说,他不光熟悉初高中教材,而且也应当力求熟悉小学教材。这种对中小学全程教学内容都十分熟悉的工作,做起来可能费时一些,但它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通览"全程",教师才能更明确一本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甚至一节课的教学要求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位置,教学目标的集中性、针对性及加强性便会得到有力的体现。

     、吃透课文

     既然在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语文课堂教学都要以教单篇课文为主要教学模式,那么把握住一篇课文的精髓,明确一些知识点,则是教学目标的着眼点,但由于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及模糊性的特点,那么教者在每单元、每课文教学中必须将笼统的、难以具体观察和测量的目的,加以细化与单一化。

     、研究学生

     无论制订怎样的教学目标,忽视或无视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总是难有实效。所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正是基于对特定对象的特点的准确把握。对基本功好的学生,不妨在篇章结构上要求高一些,对语文水平差的学生则应在字词句等基本训练上多用一点力。即使在平行的两个班,有时教学目标也会有些微的差别,有所侧重。

     (五)教例评点

    、一位教师在教《发问的精神》时是这样提出、明确、贯彻、落实目标的:

     设置目标:.独立理解发问在求知、明理、创造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所学的论证方法迁移到写作中去。

   (然后针对目标,教师进行操作。)

    老师: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思维很活跃,课上课下总要向老师提出问题,直到把老师问住了还不罢休(同学们得意地窃笑),但是,同学们是否对"发问"这种行为本身作过深入的思考?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发问的精神》一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发问的精神。作者:启凡。)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用一个课时来完成学习任务,请同学们先明确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投影出示学习目标:()独立阅读,理解"发问"在求知、明理、创造中的重要性;()参考课文提示和后面练习一、二,思考并讨论课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学习某一种论证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给大学的时间是1 5 分钟,先解决()()两个问题。(学生纷纷开始自读,前面五六分钟,学生独自边默读、边翻检字典,查个别生字、难字,教师在学生间巡视;后面十分钟左右,学生邻桌前后热烈讨论,有些学生示意要老师过去帮忙统一意见,老师不忙于给结论,而是引导再思考、再讨论。)

     老师:时间到了,我请几位同学先来表述他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学生跃跃欲试,举手者众。教师看点名簿。)

 老师:先请王明辉同学。

     王明辉:我认为发问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开启求知、明理、创造的一把钥匙。

      老师:好,说得概括。再请林珊珊同学。

      林珊珊:我认为不能迷信书本,对书里记载的也要"发问"

     老师:好,说到具体的方面上来。再请谁,把珊珊同学的具体回答再说全面些。好,请李小丹同学。

     李小丹:除了珊珊刚才说的,书里还讲到对已有的知识和道理也要"发问",因为这些也是个别的、少数的人研究出来的,人的见识是逐渐发展的,对前人的东西不能太迷信。还有……还有"发问"了才能有自己的见解,才会有创造发明。

     老师:小丹同学说得好。看出我们大家对课文内容已经理解得不错。"发问"不是简单的行为,而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啊!好,第二个学习目标我想信大家也可以达到,但我在此不提问,等一会一起作了解。我想提出新的问题:当你有疑而问,自己又解决不了的时候,你会怎样去做?

     (学生在下面踊跃回答,有的说,请教别人;有的说,查有关资料;有的说,和别人一起讨论研究……)

     老师:哦!刚才有同学说到一起讨论来解决,那么大家平时是不是有问题常在一起讨论?(学生齐答:"是。")好,那么理解了发问的精神,我们再来研究与其相关的"讨论的精神"。(学生静下来,集中了精神)请大家结合对目标()()的学习,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某一论证方法来写一篇论文,就叫《讨论的精神》(有学生急切地问:写多少字?)不限定字数,只限定时间,在1 0 分钟内完成,你能写多少就多少,但要按要求写完整。

    (学生有的埋头就写,有的稍作议论后也动手写)

     评点:该教例设置目标准确、清晰、可操作性强。这位老师不光让学生"看一看"目标,而且要学生讨论目标,以深化认识,启发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教学目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积极主动地按照学习目标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学生在课堂内获得的实际上已超过目标所规定的,因为老师给学生的是一个开放的课堂结构,学生思维过程流畅,探讨问题主动。如果老师只是一开始先教生字词,接着再分段,然后讨论中心论点,再归纳写作特点之类,那么关于"发问在求知、明理、创造中的重要性"这目标之一便不能予以强化与落实。

     、某教师在讲授《回忆我的母亲》和《鱼我所欲也》设置的教学目标。

     甲、《回忆我的母亲》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劳动人民勤劳纯朴的品德,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重点突出、语言朴实的写法。

     乙、《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2、继续学习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判断句等知识。

     3、学习并体会孟子文章说理透辟、气势磅礴、善于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的特点。

     评点:这两个教学目标,在陈述上存在三点不足:一是定位不准。在同一个目标中,既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表述(如"学习""继续学习""学习并体会"等是针对学习结果而言的),又从教师施教的角度来表述(如"培养""使学生"等是对教授结果的规定);二是要求笼统,对师生课堂教学活动的要求规定得十分抽象空洞。"认识""学习""继续学习"等要求弹性很大,学生对学习内容、活动范围和应该达到的标准等是茫然不知的;三是层次模糊。乙例中的目标2 "目标关于"知识"学习的要求没有明确表述:是让学生进行词句记忆层次的学习,还是运用层次的学习,目标"把学习""体会"属于种属关系的两个词语并列起来;甲例中要求"学习…写法",是要求学生指出课文的写法是什么,还是要求学生能够用这些写法写作文也是不清楚的。尽管在目标设置上能够符合思想教育原则,也结合了大纲对本阶段学生所提出的要求,但因语言含糊,使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分析时失去参照标准,容易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此外,因教学目标的含糊也给教师的测量和评价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而在设置目标时,教师要力戒含糊,同时要紧扣目标的可操作性。

     三、训练检测

    (一)填空

     、教学目标的设置,是教者                             的准确把握。

     、教学目标是                 出发点,又是                               的尺度。

    (二)选择

    、目标设置有几个原则,请将不属于其中一个的找出:

             .思想教育原则        .依纲据本原则

            .故意出错原则         .依据语文习得自身规律原则

    、目标设置的类型有多种,其中一个是:

         .个别辅导型          .集中答题型

         .学生自我发现型      .知识传导型

    (三)简答

     、假如你是农村一般中学的教师,暑期后将接初一语文教学工作,你打算怎样设置初一上学期语文教学目标?

    (提示:首先要学习大纲关于初中语文尤其是初一教学要求,然后再认真钻研教材,分门别类地梳理归纳。接着更切实更细致的工作是,调查了解你将任教的学生的小学教材及其掌握的情况,必要可与小学生反复磋商,然后再依纲据本但又较灵活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地制订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假如让你教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除了讲字词、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外,你还准备设置什么教学目标?

    (提示:这篇文章还可以简略地介绍现代植物学研究色素的最新成果,以引起学生科学探求的兴趣;另外还可以就课文本身进行审美教育:课文不仅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一定的知识介绍,而且透露出这样的美感:花红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喜红色)的统一,是自然选择与人工杰作(聪明才智)的统一。)

 

 

 参考答案:

(一) 1 、依据教学大纲,根据特定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而对讲授要点、课堂教学重点及难点要领的准确把握。

      、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度量教学结果的尺度。

(二) 1 C     D

(三)见题后"提示"

 

                                      (作者:卞幼平   李泰生)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 9 9 9 年第期。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 9 9 9 年第期,何更生《试论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  


地址:扬州市四望亭路180号 邮编:225002 电话:0514-87977576 邮箱:1111704010202@yzu.edu.cn QQ:595119201
Copyright © 2020 扬州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学教研室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 51La 苏ICP备050753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