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留空白结束的技能
一、训练目标
(一)知识
1、能叙述留空白结束的基本原则。
2、能陈述留空白结束的几种方法。
(二)理解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留空白结束的几个实例。
(三)运用
1、 能针对教材和课堂结束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采用有效的改进措施。
二、训练过程
(一)明确特点
和音乐中无声胜有声的处理、书画布局中虚实相生的技法、戏剧表演中的静场的安排、电影中定格的运用一样,作为成熟的教学技巧,课堂结束时留一点空白也是不可缺少的。课堂结束中的留空白,是指在课堂结束之际,运用含蓄的方法,有意识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余地的教学方法。
(二)掌握方法
1、引而不发法
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只点其关键或作些铺垫。故意“留一手”,
使问题解决处于悬而不决之势。这如同射箭一样,教师拉开弓,做出指点,让学生自己把箭射出去。
2、画龙留睛法
教师在帮助学生温习旧知、扫除障碍、作好铺垫、唤起联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得出结论。“龙”由教师画,“睛”留给学生自己点。
3、点睛留龙法
如果说画龙点睛法是教师作铺垫,学生点重点,那么点睛留龙法则相反。点睛留龙如蜻蜓点水,教师只在重点和关键处点拨一二,给学生以简单的提示,大量的问题则留给学生课后去补充。
4、举一留三法
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这是孔子提倡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借鉴这种方法,“举一隅”而留“三隅”,让学生“反三”补充。比如教师选择典型题目,解剖麻雀,揭示规律,交给钥匙,而把同类型的其他习题留给学生去解决;或者说一句话,造一个例句,再让学生仿照着说几句话,造几个句子。
5、举三留一法
教师旁征博引,给出一系列条件,作出一连串的比喻,要推出的一项事理或一个结论,故意不讲出来,留下来让学生课后思考和补充。
(三)遵循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结束时留空白不能为技巧而技巧,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其目的与课堂教学的整体目的应该和谐统一。
2、接受性原则
这是因为教育的价值和目的都要通过学生培养而体现出来。一切教学内容必须通过学生的接受才能内化、转变为学生的认识。语文中的留空白,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启发性原则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已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和接受,这也是课堂留空白结束必须遵循的原则。
(四)评点教例
1、优秀教例评点
一教师执教《宿建德江》结束片断:
师:我们现在来看全诗。我问大家背:作家摇船──
生:游烟诸。
师:到了晚上──
生:客愁新。
师:然而,大地非常开阔──
生:野旷天低树。
师:更美妙的是──
生:江清月近人。
师:天真的比树还低吗?不见得。这是作者的错觉,是作者看错了?也不是。那么是作者的想象和夸张?也不是。现在我们朝窗外望,远处天低还是近处的楼房低?
生:远处的树低。
师:事实上是天低还是楼房低?
生:楼房低。
师:这是一种观察现象。站在那里向前望去,在一条视线的上面,越到远处,所看到的东西就显得越低。一般人在写景的时候都忽视了这个直观现象,但是在文学大师笔下,这种情景就被如实地写了出来。这种情景一旦写在纸上,就显得美妙动人,如诗如画。其实,这首诗里还有这样的句子,我们在上学期学习的诗歌中也有这样的句子,甚至比这句还精彩。(下课铃响)下一课再谈。
评点:
教师采用了举一留三法。首先,教者以“野旷天低树”为例,
用通俗易懂的解说,让学生理解了观察写景中的“透视法”,“在视线的上面,越到远处景物越低”等。然后,启发学生本诗中还有这样的诗句,上学期学过的也有。由于教师设计得好,到此正好下课。就与学生约好“下一课再谈”。留下空白,学生课后会思考和寻找这样的诗句。
2、病例诊治评点
一教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结束片断:
师:你觉得这篇课文写得最具有深刻涵义的事情是什么?
生1:伯父教我读《水浒传》的事情。
生2:伯父与父亲帮助拉黄包车的人。
生3:伯父说鼻子扁是碰壁的缘故。
生4:伯父深夜写文章,不让阿三干重活。
师:我们举手表决一下,看哪一件事具有深刻内涵?
生:(举生表决,结果是“碰壁”)
师:“碰壁”是什么修辞手法?修辞意义是什么?与当时的政治背景联系起来考虑。时间到,下课。
评点:
这位教师采用了引而不发法,留下了一段空白。教者作了三方面的铺垫,一是修辞名词,二是修辞意义,三是联系政治背景。可惜这三点铺垫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内容深了一些。尤其是政治背景,学生未必知道,还需要教师再铺垫才能了解。这个教例违背了留空白的接受性原则。
三、训练检测
(一)知识(填空)
1、课堂结束的留空白技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学方法。
2、留空白结束的技能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项内容。
(二)理解(选择)
3、在课堂结束时教师总结教学重点,讲到关键之处, 戛然而止。这种留空白的方法是( )
A、引而不发法 B、画龙留睛法
C、点睛留龙法 D、举一留三法
4、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讲一个范例, 然后让学生联想其它同类的事例。这种留空白的方法是( )
A、画龙留睛法 B、点睛留龙法
C、举一留三法 D、举三留一法
5、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讲了一系列事例,打了一系列比方,在接近解决问题时,突然不讲。这种留空白的方法是( )
A、画龙留睛法 B、画睛留龙法
C、举一留三法 D、举三留一法
6、留空白要与课堂教学要点结合起来,这是遵循( )
A、目的性原则 B、接受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含蓄性原则
(三)运用(简述)
7、 针对《穷人》一课结尾桑娜对渔夫说的一句话“你瞧,他们在这儿啦”,采用什么方法留空白?(可以采用引而不发法,让学生想象桑娜拉开帐子后的情景。)
8、一教师在教学《蝙蝠与雷达》结束时, 问学生:“人类的发明创造中还有哪些是用了仿生学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留空白的方法?(举一留三法。)
9、某教师在执教《粜米》一文时,说:“在旧社会, 广大农民命运悲惨,在正常年景农民生活已经很苦了。丰收了,生活却更艰难了。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下一堂课继续研究这个问题。”这种留空白的方法是画龙留睛法?还是点睛留龙法?(画龙留睛法。)
10、在课堂结束时,一教师问学生:“《少年闰土》是怎样抓住闰土的特点来写的?”这种留空白的方法是不是点睛留龙法?
(是。)
11、一教师执教《新型玻璃》时说:“新型玻璃的出现是我国先进科技成果在建筑上的运用,在你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新型玻璃,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叙述一下它的特点和用途。”他运用了哪一种留空白的方法?(举一留三法。)
12、一教师在执教《少年闰土》时是这样结尾的:“同学们,我建议你们回去以后,好好阅读一下《故乡》这篇小说。从这篇小说里,你可以了解三十年以后闰土变成了什么样子?是什么原因使他变成这个样子的?‘我’和闰土之间又为什么产生了隔阂?在阅读中,要想想作者在《故乡》这篇小说,为什么要写上回忆少年闰土这一段?”这个留空白主要体现了留空白的哪一个原则。(启发性原则)
13、一教师执教《种子的力》,在第一课时学院了第3 段的课堂结束时说:“种子的力真大啊!其实这篇课文不仅仅在谈种子的力,还在谈──下一课再说。”请问他采用了哪一种留空白的方法?(引而不发法。)
14、你会用“举一留三法”为《峨眉道上》设计一个留空白吗?(为什么称铺路人为无名英雄?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无名英雄吗?)
15、用“引而不发法”自行设计的一个留空白的教学片断。(主要在于点其关键,或作铺垫。)
16、用“画龙留睛法”自行设计一个留空白的教学片断。(先例举一些例子,或展现大量材料,然后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得出结论。)
17、请你设计一个“引而不发法”与“画龙留睛法”相结合的留空白的教学片断。(可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做好铺垫,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得出结论。)
18、用“点睛留龙法”自行设计一个留空白的教学片断,(可先呈现重点,然后点拨学生思考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
19、用“举一留三法”自行设计一个留空白的教学片断。(可选择典型题目,揭学规律,让学生仿照,解答几个题目。)
20、用“举三留一法”自行设计一个留空白的教学片断。(可旁征博引,给出一系列条件,作出一连贯比喻,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
参考答案:
1、在课堂结束时, 运用含蓄的方法有目的地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余地。
2、引而不发法、画龙留睛法、点睛留龙法、举一留三法、 举三留一法。
3、A。4、C。5、A。6、A。第(7-20)题, 见题后括号内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