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之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第二章 提问(4)

第四节迂回提问的技能

 

    一、训练目标

    (一)知识

    1、能口述迂回提问技能的基本特点。

    2、能口述迂回提问技能的基本原则。

    3、能口述迂回提问技能的常用方法。

    (二)理解

    1、能联系教学实际说明迂回提问必须遵循的五个原则。

    2、能用实例说明迂回提问的六种方法。

    (三)运用

    1、能运用迂回提问的方法指导自己解决有关教学难点。

    2、能根据迂回提问的原则设计提问方法。

    二、训练过程

    (一)明确特点

    迂回提问的技能是教师为了解决某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的问题,折绕地提出另一个或另几个问题,以便于学生理解这个重点或难点的一种提问技能。对于教学重点或难点也可以采用直接提问的方法,但是学生未必能回答出来,这就需要教师采用迂回折绕的技巧设计问题,以便于学生回答。

    (二)遵循原则

    1、折绕性原则

    打个比方,前面有一座山峰,正面是悬岸峭壁,根本无法攀登。那么,就折绕到侧面或者背面登山;否则硬是从正面登,花了气力吃了苦,也还是攀不上去。有些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用直接讲解不如用提问好;用激发提问和疏导提问不如用迂回提问好。

    2、科学性原则

    其它提问当然要注意科学性,但是迂回提问尤其要讲究科学性。因为迂回提问容易造成一些偏差,需要教者把握准确。具体解剖要注意具体的准确性,还要注意整合起来的准确性。引用归谬法要符合充分条件的要求往下推,不能按照必要条件要求推理。类比联想要保证相似到位,举例证明要符合归纳推理的要求,道理演绎要符合演绎推理的要求。

    3、选择性原则

    采用哪一种方法来进行迂回提问,是有考究的。不是任意用哪一种方法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和斟酌,尽可能选择一个好的、适合的迂回提问方法。

    4、价值性原则

    迂回提问需要花费一定的教学投入,这就要求教师在选题的时候应该注意其价值性。所选内容应该是紧扣符合教学中心的重点和难点,否则再好的迂回提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的。

    5、预测性原则

    教师发问时,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对这样的回答,怎样追问,最后怎样小结和要不要小结?这些除了需要教师的一些基本素质(充分了解教材和学生,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等)之外,还要对学生的答问过程和答问情况进行充分的预测。在充分预测的基础上设计问题,教学效果会好一些。

    三、掌握方法

    1、具体解剖法

    如果某一难题直接讲解不能叫学生接受,一般性发问也达不到目的。可以通过具体解剖法分析得到答案。将这样的过程设计成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有时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引用归谬法

    针对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错误理解教师并不直接批评,而是引用这种错误认识作为条件,由此向下推演发问,以至推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进而否定这种条件,从而使学生改变自己的错误认识。

    3、类比联想法

    如果某一个问题的理解难度比较大,可以联想类似的东西进行比较,一旦经过这样的类比提问,往往就能使学生豁然开朗,获取问题的答案。

    4、举例证明法

    如果某一个道理的理解难度比较大,教师备课时先举例证明它的正确性,然后用这样的论证方法设计成问题进行提问,学生容易理解其要旨。

    5、道理演绎法

    针对某个难题,用提问的方法引进某个涵盖它的道理,让学生从一般性道理的接受达到理解个别性问题的目的。

    6、背后发难法

    有些难点从正面讲授和提问不能使学生接受,可以从反面设问,让学生通过否定反面的谬误来接受正面的道理。

    (四)教例评点

    1、优秀教例评点

    一教师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片断:

    师:齐读一二两段

    生:(……………)

    师:好。杜甫说在剑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州以北一带叛军曾经盘踞过的地方。于是,刚刚听到这个消息,什么便沾湿了整个衣服?

    1:眼泪和鼻涕。

    2:眼泪.

    师:你怎么知道的?

    2:我查《唐诗鉴赏辞典》,上面说是“涕”在古代不是“鼻涕”,是“眼泪”的意思。

    师:谁知道古代表示“鼻涕”的词是什么?

    2:是“泗”。

    师:好。你上黑板来写一下。

    2:〈上黑板写“泗”。)

    师:回头看看妻子的忧愁还在哪儿呢?“却看妻子愁何在”我理解得对不对?

    生:不对。

    师:错在哪儿?

    生:“妻子”是“妻子儿女”的意思。

    评点:

    前四句诗有两个教学难点:一是“涕泪”,二是“妻子”。教师并没有简单地讲授,也没有采用一般的设问,而是进行迂回提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病例诊治评点

    一教师执教《马踏飞燕》的片断

    师:设想一下,要表现马跑得快,还有哪些方法?

    1:让马散开四蹄。

    2:让一个人骑在马上打马。

    3:让马做出喘气的模样。

    4:让马跨过一条小河。

    师:这些都不如脚踏飞燕好。现在划出课文中解说马跑得快的语句。

    评点:

    这位教师试图从反面来说明《马踏飞燕》跑得快的妙处。然而,是让学生列出不同于《马踏飞燕》的几种情况,没有在比较中进行否定。教师应该一一评价,在比较中否定,进而显示《马踏飞燕》设计者的智慧。

    三、目标检测

    (一)知识(填空)

    1、迂回提问的技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提问技能。

    2、掌握迂回提问技能所要遵循的原则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迂回提问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具体解剖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引用归谬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类比联想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举例证明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道理演绎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背后发难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选择)

    10、从侧面或背面发问以便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是遵循迂回提问的(    )原则。

    A、折绕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选择性原则         D、价值性原则

    11、迂回提问要紧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是遵循

   

    A、折绕性原则         B、选择性原则

    C、价值性原则         D、预测性原则

    12、迂回提问应该充分估计学生的答问情况。这是遵循

   

    A、折绕性原则         B、选择性原则

    C、价值性原则         D、预测性原则

    (三)运用(简述)

    13、一教师讲成语“蠢蠢欲动”:“一年四季之中,什么季节冬眠的蛇虫等动物开始苏醒?是一下子就猛醒过来,还是慢慢的苏醒?”……这是什么迂回提问?(具体解剖法。)

    14、学生说“门泊东吴万里船”是远景;怎样迂回提问进行纠正:(你说是远景,那么眼前便看到了万里之外的船,是吗?)

    15、《卖火柴的小女孩》之中小女孩点燃蜡烛后,看到面包、火炉和奶奶等,正是饥寒之极时产生的幻觉。学生不太理解,怎样迂回提问使学生理解?(“朝思暮想”的东西会不会在间中出现?会不会在幻觉中偶然出现?)

    16、“这个问题不科学”中的“科学”是动词,学生不太理解。教师发问:“偷人东西不道德”中的“道德”是名词还是动词?这是哪一种迂回提问(类联想法。)

    17、教学《蔬菜》一课,老师告诉大家,开了花以后,结出的果子里面有种子,我们就称它为“果实”。接着提问:今天学的九种蔬菜里,哪些属于果实呢?学生把萝卜也误认为是果实了。这时,应该用什么方法迂回提问?(应用背后发难法提问:萝卜里面有种子吗?)

    18、一教师教长江三峡的“峡”,提问道:“左边是什么字符?”“右边是什么字符?”“两个字符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是不是‘两山相夹’意思?”这是迂回提问中的哪一种方法?(具体解剖法。)

    19、学生对《落花生》一课“做一个讲体面的有用的人”总是理解不到位。一教师这样设计问题:“学校里的老师是不是?大街上的交通警察是不是?宾馆里的礼仪工作人员是不是?”这是哪一种迂回问题?(举例证明法。)

    20、学生对《小英雄雨来》的补叙效果认识不清。一教师这样提问:“把一件事最紧张的部分放在最后写有什么缺点?又有什么优点?你觉得《小英雄雨来》采用这一种方法好不好?”这是哪一种迂回提问法?(道理演绎法。)

    21、有学生对新闻报道的性质稿不清楚,一教师提问:“你们觉得狗叫人是新闻,还是人咬狗是新闻?”(举例证明。)

    参考答案:

    1、教师为了解决某一个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问题,折绕地提出另一个或另几个问题,以便于学生理解这个重点或难点的。

    2、折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选择性选择、价值性原则、预测性原则。

    3、具体解剖法、引申归谬法、类比联想法、举例证明法、道理演绎法、背后发难。

    4、通过对具体内容的解剖分析再进行综合,进而得出答案的曲问方法。

    5、将学生的错误观点作为一个推理的前提,经过提问得出荒谬结论的曲问方法。

    6、联想另一件与之相似的事物或事理进行比较的提问方法。

    7、通过列举实例证明观点的提问方法。

    8、通过某一个道理证明观点的提问方法。

    9、从反面设问,通过否定反面来肯定正面的提问方法。

    10A11C12D。第(1320)题,见题后括号内提示。


地址:扬州市四望亭路180号 邮编:225002 电话:0514-87977576 邮箱:1111704010202@yzu.edu.cn QQ:595119201
Copyright © 2020 扬州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学教研室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 51La 苏ICP备050753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