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台阶提问的技能
一、训练目标
(一)知识
1、能口述台阶提问技能的基本特征。
2、能掌握台阶提问技能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3、能口述台阶提问的基本方法。
(二)理解
1、能举例说明掌握台阶提问技能所要遵循的四项原则。
2、能举例说明台阶提问的三种方法。
(三)运用
1、能根据台阶提问的基本原则设计台阶问题组织教学。
2、能改变原来提问教学中的一些缺点和不足,按照本节的要求指导自己设计台阶问题。
二、训练过程
(一)明确特点
台阶提问技能是将一组提问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排列得像一座阶梯一样,引导学生拾阶而上,以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提问技能。这类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教学方法,它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一种教学艺术。
(二)遵循原则
1、最近发展区原则
智力的发展必然经过低、高两个层次,低层次是现有发展水平,是由已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高层次是相对于低层次的潜在发展水平,是那些尚处在形成状态,
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教师帮助下,通过训练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幅度或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台阶提问设计的高度就在这最近发展区(也可以理解成最佳发展区)之内,台阶定高了,每上一个台阶“做功”太多,容易累人,甚至上不了台阶;台阶定低了,上楼的频率太快,容易让学生厌烦,思维紧张不起来。
2、整体性原则
不仅台阶提问中的前阶问题与后阶问题应有逻辑联系,而且几个台阶问题要围绕一个中心,不能割裂开来。这样,学生解决了一组台阶问题就能解决一个完整的教学重点或难点。
3、渐进性原则
为什么要进行台阶提问?主要原因在于某个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在教师言语讲授情况下,学生也不太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如果仅仅进行疏导提问,不注意一步一步地推衍,也难以较好地完成既定的目标教学。在台阶提问中教师应该通过一步一步的提问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向教学目标接近,形成渐入佳境的教学流动美。
4、强化性原则
台阶问题的设计既有系统性和渐进性,那么对每一次答问反应都要进行强化,通过正强化鼓励学生积极努力,继续向高攀登;通过负强化,让学生重新思考、重新答问,直到正确理解为止,以便于下一步问题的学习。当然强化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强化可以默认,可以用态势语认可,可以用言语肯定。
(三)掌握方法
1、文章结构式
提问从起点到终点的顺序正好是文章的写作顺序。教师利用这种台阶提问组织教学,可以顺利地“带着学生在教材里走一遭。”
2、总分关系式
(1)提问的起点是中心事件、中心话题、中心思想、总体感受,提问的终点是某一个具体问题。当然,这个具体问题是教学之中的一个难点。(2)提问的起点是一个小事情、小情节、小片断或者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等具体性小问题,提问的终点是中心事件、中心话题、中心思想等整体性问题。当然有时也会起点是总,结束也是总,具体情况具体设计。
3、“四W"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IECDO)在1996年年度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类:(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是关于事实方面的。(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是指原理与规律方面的。(3)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是指做事的技能与方法。(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是指谁知道某事和谁知道做某事的信息。四个“W”就是指这四种知识,在设计台阶问题的时候,可以从某一个“W”开始,到某一个“W”结束,这样也能有效地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在具体设计问题的时候,也可以灵活处理,可称为“四W”的变式。比如颠倒次序或省减一两个“W”。
(三)教例评点
1、优秀教例评点
李吉林执教《桂林山水》课堂教学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文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的课文内容。(生自学课文)
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
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
生:写桂林的水。
师:(板书:水)第三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
师:(板书:山)第四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板书:山和水)
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评点:
在导入新课之后,李吉林老师按照文章的顺序一节一节地给学生设计了思考的问题。在第一节问题的答问中,有学生说错了,
李老师立即进行负强化:“是写桂林的水吗?”在学生回答正确后,又对第二节发问。对四节内容发问之后进行了总结,将由几个台阶问题组成的一个系统的整体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复习巩固。
2、病例诊治评点
一教师在执教《可爱的草塘》时设计了这样几个台阶问题:(1)草塘可爱在哪里?(2)课文分哪几个部分?(3) 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4)哪些词语用得特别生动?
评点:
这四个问题前后的系统性不强,前阶问题与后阶问题超出最近发展区,学生不太好接受。问题(1)和问题(3)可以归为一大类,
重新设计台阶问题。
三、训练检测
(一)知识(填空)
1、台阶提问技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提问技能。
2、掌握台阶提问技能需要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项原则。
3、台阶提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种方法。
(二)理解(选择)
4、台阶提问中的前阶与后阶问题之间的坡度要适中,这是遵循( )原则:
A、最近发展区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渐进性原则 D、强化性原则
5、台阶提问中的一系列问题应该是一个不能截然分开的整体,这是遵循( )原则。
A、最近发展区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渐进性原则 D、强化性原则
6、台阶提问应该带着学生一步一步接近目标,逐渐进入课堂教学的佳境,这是遵循( )原则。
A、最近发展区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渐进性原则 D、强化性原则
7、台阶提问要有评价做保障,尤其不能缺少否定和纠正性评价,这是遵循( )原则。
A、最近发展区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渐进性原则 D、强化性原则
8、从文章总体感受开始发问到某个具体语句结束,这是
( )台阶提问。
A、文章结构式 B、先总后分式
C、“四W”式 D、先分后总式
9、从“是什么”开始发问,到结束,这是( )台阶提问。
A、文章结构式 B、总分关系式
C、“四W”式 D、“四W”的变式
(三)运用(简述)
10、一教师在教《游击队之歌》时,先问神枪手准到什么程度?再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准?这是什么形式的台阶提问?(“四W”的变式。)
11、后阶问题与前阶问题之间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不能过难,要让学生处在“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状态。这是遵循台阶提问技能的什么原则?(最近发展区原则。)
12、最近发展区可以称为最佳发展区是什么原因?(最佳的原因在于后阶问题难度适中。如果后阶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欲上台阶“做功”太多,既累人又可能上不了台阶;如果后阶问题没有难度,容易让学生厌烦而思维处于钝化状态。)
13、渐进性原则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几个或若干个问题呈小步子推进的逻辑结构。)
14、系统性原则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几个问题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处在一个整体之中,不可以截然分开。
15、台阶提问中的总分关系式是不是就是从总到分的顺序?(不全是。可以从总到分,也可以从分到总,还可以从总到分再到总。)
16、设计一套完整的“四W”式的台阶问题。(以《小马过河》为例:(1)小马过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Know-what 〉道理?
(2)为什么(Know-why)这个道理是正确的?(3) 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应该怎么(Know-who)做?(4)这个道理是专门教育什么人〈KNOW-WHO〉的?
17、设计一套灵活的“四W”式的台阶问题。(《金色的鱼钩》中一个片断:(1)一个搪瓷碗有千斤重吗?(2)为什么总送不到嘴边?(3当时,“我”会怎样想呢?)
18、设计一套“从总到分”台阶问题。(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1)西沙群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从文中找出一一句话来回答: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2)西沙群岛又有哪些丰富的物产呢?)
19、设计一套“从分到总”的台阶问题。(以《伟大的友谊》为例:(1) 在生活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表现在什么地方?
(2)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的友谊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3)为什么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20、教学《草船借箭》时,提问:(1)谁用草船借箭?(2)为什么用草船借箭?(3)用草船怎样借箭?(4)草船借箭的结果是什么?这是运用的什么方法提出的台阶问题?(这是一套“四W”变式的台阶问题,同时,提问从起点到终点的顺序正好又是文章的写作顺序,也可以说是文章结构式的台阶问题。)
参考答案:
1、将一组提问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排列得像一座阶梯一样,引导学生拾阶而上以达到教学目标。
2、最近发展区、系统性、渐进性、强化性。
3、文章结构式、总分关系式、“四W”式。
4、A。5、B。6、C。7、D。8、B。9、C。第(10-20)题,见题后括号内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