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悬念导入的技能
一、训练目标:
(一)知识:
1.能叙述悬念导入的特点。
2.能陈述悬念导入的基本原则。
(二)理解:
1.能分析说明悬念导入的基本原则。
2.能举例说明悬念导入的几种常见的具体的方法。
(三)运用:
1.能分析悬念导入的几种方法的优势。
2.针对具体课文、课型,设计出有效的悬念导入。
二、训练过程
(一)明确特点:
悬念,是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悬念导入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就情节安排、作品结构、人物命运等方面布设疑阵,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想念和挂念的导入方法。通常在新内容不能被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时,采用这一类型的导入。它有以下一些特点:精要性,即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注意悬念的密度、节奏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趣味性,即布设疑阵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量力性,即“跳一跳,够得着”,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深度的悬念。
(二)遵循原则
1.新奇性原则。大脑皮层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效率与所接受刺激的强弱有关,刺激的多变性、新奇性引起大脑皮层快速反应的强刺激物质。因此,悬念导入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环境条件、具体的学生素质等灵活多变地进行。
2.激发性原则。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诸多方面,最有意义的是对他们学习动机的激发。因此,悬念导入的技能要有利于课堂上师生的交流,通过交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为他们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3.适度性原则。悬念的设计要恰当适度,不悬,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悬;太悬,学生无从下手,只好放弃。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4.阶梯性原则。悬念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这一条规律。心理学家把悬念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矩”,根据“解答矩”的长短把问题分为四个等级:“微解答矩”( 看书即可回答)、“短解答矩”(课文内容的变化或翻新)、“长解答矩”(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解题)、“新解答矩”( 采用自己特有方式解题)。悬念设置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智能,它的设计要合理调配四种级别的悬念。
5.思维性原则。思维的积极参于,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增加其创造性因素。因此,悬念导入时,既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使学生心理的指向就会自然而然地集中于教师传授的知识对象,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
(三)掌握方法
1.叙述故事法。采取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的故事导课,教师的教学语言铺陈渲染,则是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导入的形式。故事导入宜短忌长,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教师还要需引导分析,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
2.捕捉要点法。抓住教材中重要、关键的内容,提出让学生感到惊奇的问题,用富于趣味的语言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使之注意力集中,产生急于求知识的紧迫感。
3.摘录要素法。利用课文本身所具备的悬念以及课题特点,故意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深思,以引起他们情绪上的悬念,诱使他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样巧设疑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并非不可逾越的境界,使其思而不解,欲罢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4.立足文旨法。从课文深刻的社会意义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引起悬念。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从课文深刻的社会意义中寻找文旨,有利于理解课文。
5.竞猜谜语法。儿童喜欢猜谜,如果能寓生活或自然界中的现象于谜语中,让儿童猜谜导入新课,既可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又可使儿童通过对谜语的分析综合,培养其思维能力。
6.提示异议法。提示异议(可以收集,也可以自行设计)要从文章的主要方面着手,比如主人公、性格特征、中心思想、段落划分等,不要纠缠于这个句子该怎样分析、那个词应如何解释等一些基础知识,不必强求认识理解上的深度,有一点或有所认识也就可以了。
7.展现难点法。教学难点,学生学习困难所在,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如果解决不好,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在施教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点,针对学生搞不清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起悬念。
8.点出人物法。对于教材中具有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的课文,教师先点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再通过与人物有关的问题的设计,给学生造成悬念。这样既能自然地引出课文,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急于从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四)评点教例:
1.优秀教例评点。
《赠汪伦》的导入:李白是我国鼎鼎有名的大诗人,可是他上过一次当,受过一次骗。使他上当受骗的人就是汪伦李白要不是上当,就没有这首好诗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评点:这位老师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布设疑团,趣味横生,抓住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病例诊治评点。
《少年闰土》的导入:闰土是谁?文中写了闰土的哪些事情?请大家讨论。……。(大约花去10分钟时间)。究竟哪些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看课文是怎样说的。
评点:这一位老师的导入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目的性和科学性,能给学生造成一定的悬念。但是导入花去的时间太长,缺乏简洁性,效果不佳。
三、训练检测:
(一)知识(填空)
1.悬念导入具有 、 、 的特点。
2.悬念导入必须遵循 、 、 、 、 原则。
3.悬念导入有以下一些方法: 、 、 、 、 、 、 。
(二)理解(选择)
4.下列各项中,哪一个不是悬念导入的方法:( )
A.叙述故事法 B.捕捉要点法
C.竞猜谜语法 D.概括结构法
5.下列关于悬念导入的技能,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悬念导入能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想念和挂念。
B.悬念导入要遵循新奇性原则。
C.叙述故事法不需要教师引导分析。
D.竞猜谜语法可心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简述)
6.请用叙述故事法设计《新型玻璃》的导入。( 描述罪犯潜进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室,准备小用刀划玻璃,却引来了警察,原来玻璃会报警。)
7.请用叙述故事法设计《我和狮子》的导入。( 徐州动物园曾因狮笼未关好,夜里狮子闯出笼来咬死一个人,后来狮子被解放军击毙。可是美国有位女学者,却有胆量同凶猛的狮子相安无事地在一起生活了三年。)
8.请用捕捉要点法法设计《唐打虎》的导入。( 武松是梁山泊的一位好汉,力大无穷,打死了一只斑斓猛虎。可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却是一个驼背老人和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也打死一只猛虎,他们又是怎样打死老虎的呢?请大家看课文。)
9.请用捕捉要点法设计《月光曲》的导入。( 首先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书: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
10.请用摘录要素法设计《绿色“办公室”》的导入。(到过老师或者父母亲工作的办公室吗?办公室里都有什么?发现这些办公室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然后揭题:世界上就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特别的办公室,它叫做“绿色的办公室”。)
11.请用摘录要素法设计《晏子使楚》的导入。(春秋末期,齐国有个外交官叫晏子,个子很矮。一天,齐王派他到势力强大楚国去。楚王想侮辱他,叫人把城门关了,在城门旁边挖了个洞,让晏子从洞中进去。晏子一听,冷笑一声,说了几句话。楚王听说以后,面红耳赤,只得开了城门。晏子说的什么话? 请翻到第18页……。)
12.请用立足文旨法法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导入。(十九世纪丹麦的一个新年之夜,一位可怜的小姑娘冻死在街头。她的生命如天上的流星一闪而逝,她的灵魂永远地带走了她美好的愿望。她是谁呢?她为什么会冻死在街头?她的死,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请看课文。)
13.请用立足文旨法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导入。(简介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然后继续介绍:小兴安岭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板书: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今天我们去游览“美丽的小兴安岭”。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14.请用竞猜谜语法设计《奇妙的眼睛》的导入。(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粒黑葡萄。)
15.请用竞猜谜语法设计《麻雀》的导入。(嘴巴小,尾巴翘,不会来走路只会跳,飞到树上喳喳叫。”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
16.请用提示异议法设计《爬山虎》的导入。(你们知道爬山虎是植物还是动物?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爬山虎是一种植物。于是又问:既然是植物,怎么会有脚呢?是不是弄错了?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这“脚”究竟是怎么回事?)
17.请用提示异议法设计《壁虎》的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9课《壁虎》。(板书:壁虎)有人说,这一课的题目应加上“捉虫”。该加还是不该加呢?请大家认真读一遍课文,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18.请用展现难点法设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导入。(可以先提示:鲁迅是什么人?毛泽东同志曾如何评价鲁迅?然后再问:鲁迅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文章回忆了作者日常生活中印象最深的哪几件往事?下面大家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19.请用点出人物法设计《登山》的导入。(列宁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他坚韧、果敢、智慧、英明……其实他的这些优秀品质是与他自身顽强努力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学习的《登山》山讲的就是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一件事。)
20.请用点出人物法设计《刘胡兰》的导入。(刘胡兰是解放战争时期一位年龄非常小的革命烈士,年龄虽小,却表现出了坚强的革命意志,在敌人屠刀面前毫不妥协,最后英勇就义。)
参考答案:1.精要性、趣味性、量力性。2.新奇性原则、激发性原则、适度性原则、阶梯性原则、思维性原则。3.叙述故事法、捕捉要点法、摘录要素法、立足文旨法、竞猜谜语法、提示异议法、展现难点法、点出人物法。4.D。5.C。第(6-20)题,见题后括号内提示。